再后来我说“玩一会去睡觉”,她一定会说“不要玩一会!要玩久一点再睡!”
我也替队友做过自我反思,她的磨蹭,会不会是遗传爸爸的拖延?
孩子的磨蹭,跟大人的拖延症一样,是神经性的,只在特定事件上发作。
我还读到一个理论,从生理角度解释了娃磨蹭的原因,简直棒呆了——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组织中神一般的存在,它负责让我们有自我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决策能力,到20多岁甚至30好几才能完全发育好。
孩子控制不了脾气,缺乏执行力,一做选择就后悔等等等等,这些跟情绪和行为管理有关的锅,都可以甩给不成熟的大脑前额叶皮层。
1. 没逻辑的因果,好过没有因果
我写的一篇文章里,聊到“贫富家庭差的不只是钱和资源”。
文中提到的“高质量词汇输入”中,第二点“自我行为主人语言”的第三个分点“因果思维”,放在治拖延上,简直屡试不爽!!!
“因果思维”的意思是,你不能只催娃“快点”和“别磨蹭”,而是要把背后的原因讲清楚,让ta们明白磨蹭可能带来的后果。
2-3岁的娃无法把一件事情的几步串起来看,不能完全理解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磨蹭”vs“迟到”),没有足够的能力俯瞰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我们自己知道,出门磨蹭就会误了地铁,睡觉磨蹭第二天就会困成狗(其实主要还是影响我们刷自由),后果相当严重!
不只是孩子,“解释原因”对人类有谜一般的重要性,“希望知道原因”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天性。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人们在写字楼的复印机队伍里加塞儿。
你细品一下,“因为我要复印个东西”,这算什么狗P原因啊?谁排队还不是为了复印个东西?
但这就是事实,你解释原因,别人就会更买账,更愿意配合你,哪怕这个原因没什么逻辑,也好过不解释原因。
2. 内驱力是个什么力
“你们这伙人,吃💩都赶不上热乎的”——这是我们小学班主任的金句之一。
多好的班主任啊,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不端不庄,倍儿接地气。
一,磨蹭是个大课题,不止我们娃有,ta的同班同学都有。
二,磨蹭是个持久战,将伴随我们娃左右,直到高中毕业。

既然是个大课题、持久战,跟在屁股后面叨叨,是要累死人的。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文艺的解释是: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破壳是成长。
你问孩子做什么事快乐,100个孩子有100个答案。
你问孩子做什么事不快乐,100个孩子还是有100个答案,但共性是“那些你逼我做的事”。
可是话说回来,该睡觉该写作业的点,一直磨蹭着玩最快乐,难道就不睡觉不写作业了吗?!
我们适当放手,把控制权交给ta们,让ta们感到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决定下一步做什么,但实际上节奏还是由我们把握。
只要我一说睡觉,她准会要求再玩一会,条件反射似的,根本不过脑子。
如果我答应她,好,再玩一会,那她玩完准会翻脸不认人,我还要再玩一会!!!
唯一的变化是,“玩完xx去睡觉”,这句话是她自己说出来的(注意一定要说出来),而非我的命令。
3. 拆解任务,一步步来
“准备出门了,穿袜子穿鞋换上衣服戴上帽子然后来涂防晒霜!”
娃根本没法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步骤的信息,所以她的反应就是,没反应。
问题是,“准备出门”这个任务太空太模糊太抽象,娃会觉得无从下手。
更好的方法是,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给大任务下定义。
比如 “准备出门”的定义是穿袜子,穿鞋,换衣服,戴帽子,涂防晒霜。
有段子说,快递一来你就拆,零食一开你就吃,手机一亮你就看,你跟我说你有拖延症?
其实娃的磨蹭,跟我们的拖延一样,并非属性,更非性格,但有三个共同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赋一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