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娃的人会把它当段子看,有娃的人觉得2020年就是个段子。
饼饼幼儿园6月8日也开始50%营业了,园长发来了密密麻麻的防护措施,打印了两张A4纸。
其中一条是,所有娃都将面临“重新适应”,家长们需要做好准备,迎接琼瑶大剧上演。
我们家长代表委员会最先收到了这封信,集体讨论后,德国家长们向园长提问,做好准备?怎么做好准备?
既然6月是普天同庆的一个月,今天就来聊一聊,失学儿童即将重返校园,我们除了筹划如何开香槟、切蛋糕、蹦野迪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准备。
刻意“触景生情”
哪怕是过个圣诞假期,娃都可以把幼儿园忘得一干二净。
最近两周,我们出门遛弯,都会拐去幼儿园门口,让娃隔着铁栅栏,看看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世界,滑梯秋千大沙坑。
“你还记得那个地方吗,你玩累了就可以在那吃零食。”
“在家零食管制,幼儿园零食管够,还是幼儿园好啊!”
这时一定要努力克制,尽量不要表现得太激动,避免脱口而出“妈妈更想!”(我好几次没忍住),然后进一步追问:
你无需觉得挫败(因为没必要),也无需给ta说理(因为没卵用)。
相反,你应该感到欣慰,说明ta家里蹲的这段时间,与你的相处得还算愉快,起码从ta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

这时候,你可以以退为进,不再纠缠“妈妈没法陪你”这件事,而是跟ta回忆下之前在幼儿园玩的美好往事。
跟幼儿园云搭桥
饼饼的幼儿园关门后,隔三差五会准备一些手工袋挂在大门口,家长可以去取回来跟娃玩。

比如之间我在公号po过的苦笑太阳、寂寞瓢虫,都是幼儿园的手工材料弄的。
▼ 按照步骤来看,它的翅膀应该可以跟绳子联动,然鹅我做的并没有


在跟饼饼做这些手工的过程中,我会不厌其烦叨叨,这是K和B(幼儿园老师的名字)准备手工材料的,她们甭提多想你了,但是现在好多人生病了,幼儿园关门了,她们只能送我们材料,以解相思之苦。
有些幼儿园还有云晨圈,娃在视频里跟老师和小朋友重逢,隔着屏幕一起唱歌跳舞。
▼ 朋友幼儿园的云晨圈

如果既没有来自幼儿园的问候,也没有任何云活动,你自己也可以陪娃做一些跟幼儿园相关的活动,或者跟娃一起唱幼儿园经常唱的歌。
▼ 我们搭过的乐高幼儿园
我跟娃读绘本的时候,当画面里出现多个小朋友,我也会问饼饼,哪个是你?哪个像小A?哪个像小B?
她喜欢根据绘本中小朋友的特征,跟幼儿园经常玩的几个小伙伴对号。
当她对号时,会陷入沉思(3秒),我猜她在回忆小伙伴们的模样和一起做过的事。
这些都是在帮助娃跟幼儿园云搭桥,减少娃对幼儿园生活的陌生感,同时还kill了time,一举多得,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费妈。

我知道你一定会质疑,做这些有的没的,你就可以保证娃回园不哭?我信你个鬼!

饼饼15月龄第一次入园适应,从分离5分钟开始,到最后可以在幼儿园吃饭午睡欢乐待7小时,持续了2个月。
德国的适应期通常4周起跳,我娃拖得久,主要是适应期间被幼儿园的病毒干趴下了,在家高烧了2周,接着又传染了我。
等我俩都好利索,重新回去适应,不出所料,一夜回到解放前。
适应期拖得长的好处,就是我积累了无数写作素材和斗争经验。
而让我最受益的经验,不是如何对付娃的分离焦虑,而是给老母亲的心理建设。
之前我写入园适应的文章,提到一个女孩S跟饼饼同一天开始适应。
S娘离开后,S彻底崩溃,情绪完全没办法平复,不接受老师的任何安抚。
除了她的成长环境单一以外,S娘的做法很大程度加重了S的分离焦虑 ——
她每次都抹着眼泪出门,一步三回头看着娃,脑门上大写着“我对不起你”。
每次回来,她都红着兔子眼,抱着S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不该走。
S娘的焦虑感染了娃,连慢腾腾的饼饼都已经顺利在幼儿园午睡,S还在跟“分离10分钟”死磕。
当然了,这种情况通常只会出现在首次送娃入园的妈妈身上,像我们这种享受过甩娃自由的老司机,早就想开了。

实际上,也确实没啥好难过的,这说明娃对你是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是“依附理论”的一种,在这种依附关系下,娃既感受到了你的大爱无疆,又不会被你宠坏,可以说是依附关系的最优状态。
(图源:https://www.coach.taipei)
一旦你离开,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忐忑不安,或哭天抢地;
当你再次出现,娃的情绪可以很快平复,又可以愉快玩耍了。
这可能有点反认知,通常我们所谓的“有安全感的孩子”,一般是指妈走了没感觉,妈妈来了不激动,跟陌生人也可以敞开玩。
事实上,这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独立”,是依附理论的第二个类型:焦虑回避型依附。
通常来说,形成这种“无反应”的行为模式,很可能是由于妈妈在家与娃互动不多,长时间没有足够的亲子陪伴导致的。
请注意到上句话中的“经常”和“很可能”,它们的意思是,通过现象无法100%推测原因。
又请注意到上句话中的“模式”二字,它的意思是,某一次两次的分离情形不能说明问题,只有当“无反应”是孩子分离时普遍的行为,才能称之为“行为模式”。
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很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托管给老人。
职场妈妈早出晚归,导致跟年幼的娃互动时光匮乏,关系不够亲密,继而形成了“焦虑-回避型”的母子(女)依附关系,这也不能把错误全部归咎在妈妈身上。
我抱起砖就不能抱你,我放下砖就不能养你,这句话形容中国职场妈妈的两难局面,再合适不过。
突然心理博主上身,聊到依附理论,就是想给你宽宽心,幼儿园门口的琼瑶剧再苦情,也不代表娃没有安全感。
如果你对娃心存愧疚,只需要想一件事就可以变得豁达——
后台收到很多关于六一抽奖名单的询问,都怪我犯懒,把名单跟团文预告放在了一篇里,标题也没注明,名单在这里:。
再次感谢你的参与,每次挑选中奖者都纠结成一团,觉得对不起花心思写荐语但未中奖的你。
像我这种心软的人,只能走极端:要么以后再也不抽奖,要么隔三差五经常抽奖,尽量让更多姐妹收到我的礼物。
思考了一秒后,我选后者。
晚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赋一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