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爷们一点,只做选择,从不平衡
文 | 黛西 国内的朋友说,北京返校时间确定了,下个月复课。 虽然德国疫情还在发酵,但复课时间倒是一点没落后。 我们生活的法兰克福所在的州,下周开始,学校逐渐恢授课,幼儿园也被允许在下月开放。 不知不觉,娃竟然已经失学在家8周了。 “不知不觉”只是一个修辞,怎么可能不知不觉? 从最开始得知“停课不停工”的无所适从,到掰着手指盼开学(结果盼来了德国确诊10万+)的绝望,再到终于意识到这是个持久战,于是努力从混乱和崩溃中抽离,说服自己与之共存,甚至开始享受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争做文明读者,不要随便举报) 这种从崩溃到坦然的转变,如同经济学里的均值回归。 外行做投资,赚多少都会回到原点; 普通人的生活,再混乱也将回归平静。 有人说,回归后的均值,才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真的是吗? 幼儿园刚关门的前两周,我整个人特别丧。 虽然队友也在家上班,但他毕竟是有老板的人,而且电话会议特!别!多! 我都怀疑他的工作是不是会用电话就能做,zoom火起来不是没有逻辑。 我自由职业,自己是自己的老板,尤其银行倒闭后,更没有人可以炒掉我了。 这种时期,我自然就成了带娃主力。 我是个很贪心的人。 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左手陪娃,右手搬砖,带娃工作两不误,否则配不上我的育儿博主人设。 但我娃不这么想,只要我蠢蠢欲动要搬砖,她就气不打一处来。 我跟她讲,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今天你本来应该去幼儿园,妈妈本应工作,现在幼儿园关门了,但这不代表妈妈的工作时间应该跟着黄… … 妈妈不要工作!!!哇!!!!!!!!! 我妥协。 我一边陪她,一边构思着我的文章,时不时盯一下团购进度,跟助理拨两三个语音电话,摸机回复四五条工作消息… … 结果你应该也猜到了,班没上好,娃也没陪好。 后来,我改变了策略。 娃家里蹲的第三周开始,我说服自己放弃“陪娃工作两不误”的歹念。 我把陪娃和工作的时间都缩短,计划上就先放自己一马。 要么陪娃,要么工作,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歇着,绝不兼顾。 这个转变的灵感,源于我之前读的一本书《深度工作》。 搬砖是工作,带娃也是工作。 在两项工作之间频繁切换,或是尝试多线程并行,都会有“任务切换涣散”,导致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瞎忙而无效率。 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叫做“双峰模式”的方法。 具体到我的情况上就是,陪娃时专心陪,搬砖时全力搬,忘掉多线程,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带来幸福感。 同时,我向队友宣布,我虽然工作时间灵活,但不代表它可以被无限压缩。 你只要不开会,就得出来带娃,你可以边工作边带娃,也可以工作带娃交替着来,总之,可以从早到晚工作的美差,一去不复返了。 只有有娃的家庭,才能理解最后一句话。 自从有了娃,上班等于度假,休假才是加班。 有姐妹给我留言说,这些日子每天都内疚,工作受影响,带娃不用心,愧对老板,愧对孩子。 女人就是喜欢把错往自己身上揽,一生追求兼顾家庭与事业,特殊时期都不遗余力去证明这个伪命题。 别忘了,我们人生角色有很多,娃的妈,公司的职员,下属的老板,父母的闺女,朋友的知心姐姐,猪队友的神队友。 这些角色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从其它角色中孤立出来单独打分。 我们习惯把家庭和工作对立来看,“兼顾家庭和事业”这句话本身,已经就默认了工作和家庭的势不两立。 哪里对立了? 没有工作给的人民币,哪里来的生活底气?家庭和谐得了吗? 只要想通“工作是为家庭服务”,就不会那么纠结工作和家庭的兼顾,不会强迫自己两手抓两手都硬,也不会总觉得自己愧对谁。 这方面,我们真的应该学学男人。 男人对家庭是很难产生愧疚感的,他们能找到100个放过自己的理由。 男人玩着手机带娃,你给他看“别人家的爸爸”怎么陪玩,他会觉得内疚吗? 当然不会,我起码还带娃了,丧偶式育儿的家庭要多少有多少,你怎么不比他们? 但换成女人就不行了。 女人看到“别人家妈妈”怎么陪孩子,会反思自己,觉得自己太对不起孩子了,发誓以后少摸鱼。 男人出差几个月不着家,你问他们觉得愧对家庭吗? 当然不会,我虽然没顾上家,但我把兴趣班的钱挣来了啊,夫妻过日子不就是分配合作吗,我主外你主内,有啥好愧疚的? 但换成女人就不行了。 女人会觉得,虽然我挣了兴趣班的钱,但我没有时间陪孩子上兴趣班,我这个妈妈做得太失败了! 女人不仅容易内疚,还更容易对未来担忧。 这种焦虑体质,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了。 记不起来哪本书里读到一个故事,老师问孩子们,你们长大想做什么?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说,宇航员! 另一个小男孩说,我也要当宇航员! 女孩一听,哇地哭了。 老师问她怎么了,人家也想当宇航员招你惹你了? 女孩说,我喜欢他,长大要跟他结婚! 老师更蒙了,你俩结婚,还志同道合,夫妻双双奔太空,多好啊!你哭个啥子? 女孩说,我当宇航员,他也当宇航员,我俩都去太空了,小孩谁来照顾? 这就是女人的焦虑体质,我们想得特别多。 国内朋友说,在家工作,鸡不动娃,一堆鸡饲料没时间投喂,几周没抓,网课也不爱上了,说来邪门,本来就焦虑,最近还总看到一句话,“长假就是用来分化孩子的”。 我劝她,连你这么鸡血的妈妈,在家都鸡不动,说明别人家也好不到哪去,水落船低,放一百个心。 心理学家让人们把一周内最担忧的5件事写下来,放进一个大“烦恼箱”里,然后就不想了。 一周后打开,发现90%的事都没发生。 我们大部分的担忧,都会被时间证明是庸人自扰。 这篇没有主题的随笔,送给特殊时期里,苦恼于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的职场妈妈们。 我之前在视频号上录的1分钟视频,放在这篇结尾特别合适: (我的野生视频号虽然只有几千粉丝,但这个视频有2万人观看,200多个点赞。) 我们得到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以放弃另一件事作为代价,家庭和事业也不例外。 家庭和事业之间,没有平衡,只有权衡取舍。 在这点上,我们真应该活得爷们一点,少自责,少担忧,只做选择,从不平衡。 ▼ 扫码关注黛西的视频号 即将截团
近期精选 精选里的精选
| | |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赋一饼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活得爷们一点,只做选择,从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