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撞见奶奶给了娃一块糖吃,晚上我起问娃,他竟然死活不承认?!
我耐心跟他解释,你吃糖妈妈不生气,但你不能明明吃了还说没吃,这是欺骗!
后来我又耐着性子问了七八遍,他仍然一口咬定说,没吃。
我气疯了,冲他发火大喊:我气的不是你吃糖,而是你对我撒谎!
队友花300块买高仿包送你,骗你说这包值3万,你会生气吧?
队友攒3万块买包送你,骗你说不值钱,随便背,你还会生气吗?
所以,你说你气的不是吃糖这件事,而是娃撒谎,我是不太信的。
妈妈该生的气怎么都会生,说真话有时就是要付出代价,说谎有时确实能让日子好过一点——这几个事实,3岁小娃已经搞得一清二楚了。
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到一位叫Kang Lee的华人教授。
他在加拿大儿童发展研究领域拥有无数牛B头衔,过去的20多年都在研究一件事——
Kang Lee教授的研究结果被广泛征引,BBC、CBC等各种叫得上名字的BC都有他的专访,TED也有他关于“小骗子”的演讲。

我来用大白话归纳一下,姐妹们来看看是不是有点反三观。
那些撒谎早、撒谎技术高的娃,会正常发展。(甚至有可能成为银行家)
很多人第一次听娃撒谎,脑子里立刻拉警报,我天,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话还没说利索,就先学会撒谎了,长大了还得了?
我们以为这是第一次听到娃撒谎,其实并不见得,娃人生撒的第一次谎,往往是在我们的引导下完成的。
朋友送给娃一套衣服,我们明明觉得丑爆了,但依然假装高兴,还希望娃也做出喜欢的样子:穿上它我们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了,是不是?
你说不对不对,这是善意的谎言,不算教娃撒谎,白色谎言都是“好谎”。
但李教授说,谎言不分善恶,“好谎”的唯一标准是,能蒙混过关。
小娃撒的谎,在我们大人看来简直就是想侮辱我们的智商:
只有30%的2岁娃可以撒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谎,到了3岁,这个比例上升到50%,四岁升至80%。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孩子都说谎,那些从小说谎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大多数”。
幼儿园关门前,饼饼基本每天放学都带“纹身”回家。
无聊如我总结出一个规律,A老师的画风文艺,B老师是豪放派。
为了验证这个规律,我每天都问饼饼,今天谁给你画的纹身呀?
饼饼每天都会给我一个干脆明确的答复,对此我从未怀疑过。
如果说撒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或逃避什么后果,那这事没什么好值得撒谎的吧?
也许她之前记得是A画的,后来又脑补了B给她画灯笼的画面,而这个画面骗过她的大脑,让她以为是真实发生过的情节。
学龄前孩子无法完全区分“现实发生的事情”与“虚构想象的情节”,ta们可以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无法完全区分现实想象的混沌阶段,在2-4岁达到高峰,在6岁后逐渐消失,个别孩子甚至可以一直持续到学龄后。
你观察下他们玩过家家多么投入,演技多么感人,就可以理解他们脑中那个“错乱”的世界了。
现实和想象都混成一锅粥了,你一定要让ta们把粥里的大米捞出来,小米继续留锅里煮,怎么可能啊?
饼饼之前得中耳炎,每天早上要滴抗生素进耳朵,想想就知道很难受。
药水滴进耳朵很难受,于是她通过说谎逃避滴药,这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如果她明明知道滴药很痛苦,又明明知道爸爸不滴妈妈就会滴,还硬是坦白承认爸爸没滴过,我才会担心她是不是真傻。
第一,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与他人的内心是不同的(theory of mind)。
翻译成人话就是,原来我妈没法知道我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第二,娃开始拥有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executive functioning)。
这种能力,需要娃把真相藏在脑后,说出与记忆中不同的故事,说不定还得调动其他感官和肢体配合这个故事,让它听着更真实饱满。
如果你发现2、3岁的孩子会撒谎了,说明你娃的社交能力发展相当不错,值得开一瓶82年的拉菲庆祝下。
小时候撒谎的孩子,长大不仅不会变成骗子,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
这句一语双关的高级黑,我是服气的。
社会人之间协作,某些情况下必须通过撒谎才能实现——这一课孩子早晚会学,他们在观察大人们的行为过程中偷偷自学。
诚实不是唯一的行为准则,撒谎也不能跟坏行为划等号,所谓童言无忌,无非是社交能力还未修炼纯熟。
这些话放在孩子身上可能很难接受,但如果代入到成人世界里,就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你觉得同事的新发型丑爆了,但嘴上可是说减龄显气质;
你明明看到闺蜜的照片脸都P歪了,但还是点赞肤白貌美大长腿;
我们这种高级的社交能力,不是突然有一天从天而降的,而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破土萌芽了。
孩子的世界值得被善意解读,愿我们这些成年人心里有数。
你可能会说,难道我们就由着孩子撒谎?假装没听到?这不是家长的失职吗?
我曾见过德国幼儿园老师如何回应娃睁眼说瞎话,得体尊重有分寸,等我再开一篇新的文章,细聊2000字。
这周的抽奖活动还在进行,我每天都会在后台里挑选截图的:
▼
安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赋一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