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大战,不忍看……如何做才能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
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早上出门买早餐的时候,在楼下看到一个小男孩(大概五六岁)和妈妈正在闹矛盾。
妈妈骑在电瓶车上,孩子站在旁边,一边哭一边试图阻止妈妈骑车走人。
孩子手里还拎着自己的鞋子和帽子,光脚跺着地,声嘶力竭。
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听见妈妈生气地说:把鞋子穿上!
但孩子只管哭,不理妈妈说的什么。妈妈又说一遍,孩子坐在了地上,但并没去穿鞋,而是双脚在地上使劲蹬蹭着,大声哭。
等我买早餐回来,看到那个孩子还坐在地上哭,妈妈不见了。
当我正在纳闷怎么把孩子一个人丢这了时,妈妈骑着车子过来了,然后跟孩子说:你还没穿呢,那我走了。然后作势要走,孩子又开始一边声嘶力竭地哭喊,一边用光脚使劲蹬蹭地。
从孩子的状态可以看出,他已经很抓狂了。我很担心孩子一会儿就会把脚蹭掉一层皮来。而内心的愤怒已经让他忽视了身体的疼痛。
这前后少说也有十来分钟,妈妈和孩子就这么在做拉锯战。
最后到底谁赢了,不得而知。但就这情形来看,我觉得应该是妈妈赢了。
不知道小伙们见没见过类似的场景。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是不愿意输给孩子的。并且,还美名其曰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不能惯坏了孩子。
我有个朋友也是这样的,她跟我讲:有一次她因为刷牙的事情把孩子关到了门外面,非常生气,她说:现在的孩子太缺乏管教了,不治治他就不行,非得给他来狠的才管用,我要是不让他去刷牙,他能三天不刷。
表面上看,孩子屈服了,听从了家长的安排。但孩子真的是屈服了吗?他只不过是在自我保护,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等家长们没法再伤害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还会听吗?家长还能赢吗?
很显然不能了。
基本上10岁之后,家长就别想再赢孩子了,已经不是对手了。
所以,不管是养成好习惯还是培养好品质,家长一定要在赢得孩子上下功夫,而不是赢了孩子。
好的亲子关系,都是合作关系,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
当家长不易,但是做孩子也不易啊。
想有能力,想长大,想独立,想帮助父母,可是总是帮倒忙,总是做不好,孩子也很伤心很无奈。
我们做父母的能不能理解一下孩子的不容易呢?
如果我们事事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下情况,或许事情就没那么糟糕了。
一大早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穿鞋子?他怎么想的?他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家长能不能给予满足?
为什么孩子不爱刷牙?是刷牙不舒服还是不会刷?还是牙膏味道不好?亦或是每次刷牙妈妈都要求很高,总是受挫?
当我们蹲下来认真看看孩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切都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有时候,我们会说孩子很任性,不好管。那反过来看看,我们对孩子有没任性的时候,是不是也不好管呢?我们人到中年了,是不是也常常会遭到父母的质疑?
不是孩子任性、不好管,其实是我们没有用对方法。
比如开头那个案例中,如果妈妈适当引导一下孩子,询问一下孩子的内心想法,鼓励孩子自己把事情做好,妈妈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许就不会闹到那种地步。
在众目睽睽之下,孩子难道不知道羞愧吗?心里不难受吗?但他能怎么办?他只有哭闹这个方法,并且不能赢得妈妈的赞同和好感,孩子也很无助啊!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吧,想一想怎么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赢得孩子的服从。

(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母子大战,不忍看……如何做才能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