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小能手,家里懒成虫,怎么破?
爸爸育儿,别有天地 爸爸的亲子时光和育儿经
吃完晚饭,一家三口全懒洋洋地放飞自我了,我和豆妈耍手机,豆宝看动画片。时光静好。
就在这时,突然听到豆宝叫:爸爸~~给我削一个苹果。
我想都没想,一秒应答:好的。
去拿苹果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这事儿她自己会啊,为啥叫我做。
于是我跟她说:你可以自己去削啊,先把动画片暂停一下,一会回来接着看。
她赶紧摆手说不行。我注意到她看得正起劲,难怪不想停下来。
我还不想放弃让她自己做的想法,于是让她先挑一个苹果给我,但她挑完给我后,还是一点也不想自己削。所以我就作罢,爽快地拿着苹果去削了。
我一边削苹果一边想,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最近听好几个老师都说:孩子会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帮她做,不要剥夺孩子的能力感;帮孩子做会做的事情,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可是,我这好像完全是无意识地去帮助孩子啊,没有思考,不由自主。并且,我也没有不信任孩子,平时我也不大包大揽。
我就是看着孩子好可爱,禁不住孩子撒娇,我愿意去帮她削苹果,乐意为她服务。完全发自内心的爱和欢喜。
这大概就是父母的爱吧,像本能一样地给孩子提供一切便利,并且心甘情愿欢欢喜喜。
我想起来两件事:
一件是尹建莉老师在书里讲的,她女儿圆圆打游戏入迷,她把饭端到女儿面前。
另一件是我认识的一位博士后妈妈讲的,女儿5岁的时候不愿意跟她分床睡,她就作罢,不分就不分呗,我爱抱着我的宝贝睡,我和孩子都享受这样的时光,什么科学道理,先一边凉快去吧。
孩子因此变坏了吗?没有。相反,都是优秀的孩子。
而一些父母可能就认为这是溺爱,觉得妈妈没有原则,惯着孩子。
可是,我看到的是爱。妈妈本能的爱,像蜂蜜一样粘稠的温暖的亮晶晶的爱。光是想想都觉得好甜好开心。
即便是孩子长大了,回忆起这样的时刻,是不是心里也是暖暖的?
答案是:是的。
不信你回忆一下跟父母相处的时刻,什么让你记忆犹新,什么让你暖心暖肺?
都是那样的小事件,小片段,像闪着光的小钻石,像清晨照进窗棂的第一缕柔和的光。
这才是人生的底色,让你走到哪里都有爱的指引,走到何处都不会迷失沉沦。
父母的包容和爱,无条件的接纳,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内心源源不断的清泉。
身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的记忆里带来什么?
假如我们因为孩子偶尔看电视或玩游戏入迷就把她批评一番揍上一顿,那会怎样?
孩子会感觉很好吗?会记得这次的教训吗?
不会!
倒是情绪有记忆,你给孩子带来的坏情绪,都记录在她的身体里,只是我们看不见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西班牙心理学家白大卫在他的书《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和亲子关系指南》里说:童年早期的刻录是情绪世界的基础,每一种刻录都会和某种感受相连。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感受、思考方式、遇事的反应都和刻录中的经历相似。童年时经历的刻录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的童年不幸福,他长大后也很难适应美好快乐的生活。
白大卫这里说的刻录,就是童年大大小小的经历,包括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发生时候的声音、气味等各种背景和个人在那个当下的感受、反应方式、情绪等等。
孩子偶尔撒个娇犯个迷糊,偷懒一下,玩过头一下,这没什么,不用紧张。不要担心因为一次两次错误孩子就走偏了,不会的。
孩子有自我纠正的主动性,这个我们要相信。
不要给孩子带来过多负面的刻录。
如果我们一直很紧张,生怕孩子走错一小步,非常坚持所谓的原则,大小事都上纲上线,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很脆弱,没有韧性,一碰就碎。
所以,放心吧,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才能长得更好。让孩子感觉好,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如果连玩和休闲都不能痛痛快快,都没有极致的心流体验,人生何趣呢?
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有一次参加读书会,几个家长一起吐槽养娃的酸甜苦辣,一位妈妈说:我女儿4岁,她明明自己会穿衣服,在幼儿园穿得挺好的,在家就想让我穿;我就纠结,到底要不要帮她穿啊?
有妈妈就答了:反正我是帮了,有一段时间我女儿也这样,大了就好了。
这位妈妈的女儿9岁了,小学三年级了,很少让妈妈操心。
你看,孩子并不会因为撒娇偷懒而变坏。
我也表达了我的看法:我也是允许的,孩子让我帮忙的时候我都会提供帮助,孩子叫我的时候我都是第一时间应答,我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好;家里是讲究温暖的地方,孩子不在家里和父母面前撒娇,她去哪撒去?
就像我们大人说的,家,是讲爱不是讲理的地方。
我觉得,偶尔的允许,简直就是做父母的一种美德。
虎爸虎妈那样的教养方式,我是做不来。
我觉得对孩子的狠,那都是对自己的不满。
越觉得自己不好,越想让孩子更好,这都是彼此的消耗,不是爱。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
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学校小能手,家里懒成虫,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