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魔咒”的解药,谁会想到是在3岁

前段时间,我们搬砖群一位经验丰富的二胎妈妈,提到了著名的“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魔咒。
一到三年级,跟中了魔咒一般,措手不及就
分化了
,有的孩子游刃有余,有的孩子越努力越辛酸。
到了三年级,学得东西深了,
死记硬背不总是好使了,抢跑的“老本”吃完了,
只能靠实力拿高分了。
一二年级拉不开差距,不是因为没差距,只是差距没从成绩上反应出来,
三年级后的分化,才是合理的,反应的是真实水平。
他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
他是不是错题没认真订正?
他是不是没预习,跟不上老师进度?
他是不是有心事?家长有没有老吵架?
三年级的问题,可能在3岁就埋下了,只是现在才显露出来,
你肯定觉得这老师有毛病。
不得不说,3岁是个微妙的年龄。
大多数网课都是3岁开始的。
就像一二年级一样看不出差
距,
但过了3岁,肉眼可见的“差距”马上显出来了
,有的孩子识字几百,有的孩子文盲一个(比如饼饼)。
近利
,重要的是“赶上进度”,不能看上去太落后。
为什么一鸡起娃,眼里就只剩下
“量”
和
“进度”
?
“兴趣”听上去就更矫情了,有几个孩子爱好学习?
凡是长跑,靠的肯定不是抢跑几步,也不是一鼓作气的冲刺。
否则这个“长期优势”也太水了,人人都能有,也就不是优势了。
长期优势之所以稀缺,是因为它在短期看着很没用,而且不好衡量,经过持续和连贯性的积累后,它才会浮现出来的——而大部分人都熬不过这个寂寞期。
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长期优势”?
兴趣,习惯,内驱力这些被翻来覆去讨论遍的东西,我就不再写了,聊聊两个我特别有感触的点。
是思考过程,不是记住结论
德国精英大学的学生,竟然连十字相乘法都不会?!
。
▼ 送分题举例

▼ 还记得这个求根公式吗

连原理都讲不出来,会有啥意义?即使答案对了,也许只是巧合。
“三年级魔咒”的硬伤: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热衷记结论,懒得动脑子。
对未知是否渴望、对世界是否好奇
这类“虚”的东西,那么三年级“被魔咒”,也并不是很意外。
是解决问题,不是解出题目
“用”数学
。
某中国留学生借了一大堆书,出图书馆的时候,警报响了。 图书管理员说,估计某本书的磁没消掉,要把它找出来。
中国留学生一本本把书拿出来,在警报器上来回晃几下,不响换下一本。
图书管理员看不下去了,他把所有书平均分成两摞,拿其中一摞在警报上晃了下,响了,然后把这摞书再平均分成两摞,拿其中一摞在警报器上晃一下… …
这么分了三次,就定位到了要找的书。
至少可以不提前把孩子拖入“大环境”。
你很在德语里找到跟“启蒙”完全吻合的词。
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具体又接地气,直截了当描述了“启蒙”应该有的样子——
玩中学习。
我发现,
她对数字的理解和图形思维很不错。
通过扔骰子,看点数走
路,慢慢就理解数字的含义了
,而且不是表面的“认识”数字,是直接“应用”在实战里。
通过旋转拼
块,把部分拼合成整体,试错,推翻,重来,这些思维的锻炼,
比“会什么”更可贵。
框的边缘,是你当下所处的环境,状态,你的经历,你身边人的态度。
启蒙不是安排路线,而是点燃火焰。

黛西的小纸条
明晚就截止啦。
牛津树
,终于要开团了。

黛西好物,明晚截止
近期精选文章
什么?几岁开始搞英文,才不会太晚?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02
05 06
07 08
09 10 适应期
11 12
13 14
16
加星标啊姐妹,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个亿了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天赋一饼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三年级魔咒”的解药,谁会想到是在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