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老师沟通才能对孩子更好
这篇推文是2018年SEL国际教育论坛开坛前群内分享内容之一,当时我听了特别感动,尤其是葱油饼的故事。
作为家长,真的很少从老师的角度去考虑,往往自认为老师就是服务孩子的,学校就是要给孩子好条件,不自觉跟学校和老师对立了起来,其实这样就导致了双方沟通不畅,最后害的还是孩子。
红燕老师从双方的角度出发,剖析了目前的现象和问题,给出了合理的方案和建议,让人豁然开朗。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秘籍
文/上海金洲小学 沈红燕
感谢阿德勒、正面管教,感谢慧育家创设这样的平台。让我时隔一年,再一次通过微信线上分享的方式,与小伙伴做一次空中之旅。
在听我们分享的除了很多讲师之外,还有很多妈妈。
我想,一个讲座若是分享给医生、老师、律师、消防员等,一定有很多职业限制,但是如果讲座是分享给妈妈们的,那可是顶“半边天”的好事,甚至一个好妈妈,影响几代人的。于是这样的讲座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我女儿大二,现在在美国印第安纳波明顿大学,所以除了我的职业是教师之外,我也是一位妈妈。无论我身上还有多少标签,但妈妈——这是我最珍爱的称呼。因为谈起我的女儿,我会特别骄傲。虽然在这样的场合不适合秀女儿,比我的女儿优秀的一定很多。
假如我告诉你,在我女儿很小,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我并没有接触过正面管教,她就是在一个特别严厉、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被养育长大的,同时那个时候我,也是特别的严苛,不苟言笑、说一不二,你肯定也真的觉得难以置信。
这几年听我讲课的小伙伴都觉得我云淡风轻,有的甚至问我:如何修炼成仙的?
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很多小伙伴从我身上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改变很难,但只要你自己愿意。
为什么先和大家说这些呢?
其实学过正面管教的小伙伴都知道:所有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我自己。
认识了这一点,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话题,才会有一点共鸣:
一、这种感觉不好,被老师“请喝咖啡”。
先说个小案例(因为关乎个人隐私,所有的截屏都改成文字)。
一天,一位妈妈收到老师的信息,如下:
她的卷2从上周开始布置得回家作业家长签名,到现在还没有签,她说妈妈出差了,这不是理由,爸爸在家吧?爸爸回家晚,可以事先打个电话给爸爸放桌上签。家里也有其他老人可以签名吧?全班只有你们过了两天还没有签名了,希望家长重视。(这是老师的原话,不敢添油加醋)
妈妈的回复:
啊,某老师不好意思,是我们家长的错,通知没有看清楚,我们只看到改正,没有看清楚要签名的。真不好意思,今天回家就签。昨天孩子还提及这件事,我以为爸爸签名了,刚跟爸爸通了电话,爸爸以为我签了,下不为例,不会有下次了,谢谢老师提醒。
读完这两段对话,有点触目惊心,有点压抑,甚至有些难受。
老师和家长都有情绪,我们看到了吗?
老师很愤怒、恼火,这么多孩子都签名了,就你家娃不签名,我的工作被这些琐碎折腾的不像样子?你觉得老师太空?老师怎么没有找大队长?偏就找你?这都是什么家长,太不负责任了。(潜台词)
家长呢,惴惴不安,惶恐、担心、紧张、心里各种纠结,更多的可能是自责,这娃真不争气,怎么又被老师批评了,下次还怎么见老师?吓死人了……真太难为情了!
其实,事实上这位母亲还发现,女儿撒谎骗了老师,妈妈根本没有出差,这回家要怎么跟孩子讲呢?如果直接跟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一定会认为我在辩解,可能还会怀疑我家孩子品格有问题,撒谎骗人。哎,真烦,真累、真是心力憔悴!
我当时着急去上课,只是匆匆说了几句:
1、第一句就是道歉:请原谅这位老师有点急,老师认为她真诚的、不拐弯的指出存在的问题是爱,没考虑对方的感受。(可能老师真的有一堆考卷、一堆作业本子,所以老师真的来不及拐弯抹角。)
2、要不要签名由家长协商决定、或者和老师达成共识。(关于签名,很多时候,孩子优秀,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家庭氛围好,孩子自信,各方面可以自律,不签名也问题不大,老师不会这样顶真;孩子若学习习惯都不好,还不签名,家长的职责不明确,孩子钻空子,那么将来吃亏的是谁呢?)
3、猜测孩子说妈妈出差,可能是因为畏惧权威。想想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对照错误目的表。这个孩子若整天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又怕家长责怪,又怕老师批评,他的心理能健康成长吗?后果有点难以想象。
4、强烈建议召开家庭会议:关于作业、签名,家庭成员以及孩子形成共识。
最后也是安慰:哎,原谅老师,太单调的工作,压力山大,管这么多孩子,耐心真的被磨光了。想想我们都只是管一个娃,老师要管这么多,还不是亲生的娃。遇到怎么样的老师,是彼此造化,也是福分。
实际上,每家的娃都有不同的情况,看起来这份沟通貌似完整了,实际上暗流汹涌,家长和老师之间都陷入了矛盾之中。
这样的事例,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真的可以举上一堆。甚至每位家长,尤其孩子上学了,跟老师之间的沟通,总有些不顺畅。如果家长小时候也有怕老师的状态,那么这个梗就更难过去了。
二、我们不妨思考:老师针对你家娃吗?问题究竟是谁的问题?
其实,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和案例:
我的一个小伙伴,她从小就是个乖孩子,老师眼里的听话的好孩子,按说她应该很喜欢老师,可是恰恰相反,她见到老师总是躲的远远的,哪怕她做了父母,遇到了比她年龄小很多的老师,她也不敢靠近。
她刚开始学习正面管教的时候,她自然就意识到,老师只用权威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是“不对”的,所以那个时候,她看老师的种种行为,心里充满了评判和指责。她以为自己掩饰的很好,但实际上,老师完全可以从她的非语言信号中看到她背后的不认可。
所以在孩子幼儿园时期,她和老师的关系是不好的,甚至是彼此疏离的。
到孩子上了小学,小伙伴自己觉察比以前要好一点,但内在的评判和不接纳仍然给她很大的困扰,在和老师的沟通中,在面对孩子在初入学的各种挑战时,只要老师说她的孩子怎么怎么不好时,尤其老师有时候还说这是不是因为你的正面管教带来的影响时,她内在的愤怒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做讲师的,都知道:当我们情绪出现时,不是沟通的好时机。
还好,她比较有自我觉察,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情景,先去想办法帮助自己关上大脑盖子——听听歌,看场电影,买点东西,有时候情绪实在难以转化时,她也会去我抱怨、倾诉一下:
怎么这么倒霉呀,咋就遇不到你这样的老师呢,我要不要给孩子转个学校啊,等等,甚至我身边的讲师,不止一个的对我说:哎,我们老师怎么不是你这个样子的,要是所有的老师都像你这样就好了……等等。
这个时候,我能给的就是很好的倾听和支持,听到她各种吐槽,在她关上了脑袋盖子之后,愿意开始尝试用理性思维去看待老师和她的沟通:
老师为什么要和你说这些?是因为她看重我的孩子。
老师为什么要和你这样说?是因为她想要和你一起,为你的孩子的成长去做更多的努力。
老师的需要是什么?她也需要被看到,被鼓励,被肯定,甚至被认同她的工作的认真负责。
一个孩子背后,往往是3-4个大人,40个孩子,就是一百二十个大人。毕竟愿意来和父母沟通的老师,是负责任的老师,否则班上几十个孩子,如果我是老师,老师真的没力气和上百个父母做那么多的沟通。
老师的工作是什么,是教学。和家长沟通,是老师的工作吗?是,也不是。
我们面对自己亲生的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都时不时的会抓狂,会大脑盖子打开,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一整天的时间。
我们作为亲生父母有时候做不到的事,有时候经常不能好好说话,时常愤怒,时常以大欺小;如此,我们还要求老师每时每刻、对每一个别人家的娃做到,这个要求本身就不合理。
当我有了这样对老师更深的理解后,我再来看老师的言行,我真的会多了很多的包容、接纳、理解、感恩。
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还你什么样子。不是有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吗?
一天,苏东坡去找佛印禅师聊天。苏东坡对佛印说:“我最近学佛很精进,你看我现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
佛印接着也问道:“那你看我怎么样?”苏东坡为了压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屎。”佛印听了也笑笑。
苏东坡回去后很高兴,到处宣扬他这回胜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以后,却对他哥说:“哥,你不要再四处宣扬了,其实是你输了。”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继续说道:“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的不是他人,而恰恰是我们自身!
当老师再次和我沟通到孩子一些挑战行为的时候,如果我能保持大脑盖子关上的状态,我一定会去表达我对她的理解。这不是为了奉承她,或者拍她的马屁,是真的很认可她的付出和努力。
如果我做不到大脑盖子关上,我会多一份觉察,此刻我有了情绪,此刻不是沟通的好时机,要么,换爸爸来,要么,想办法先和老师简单的回应后,给自己一个空间和时间,帮助自己关上盖子。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孩子会从中间学习到,如何更好的管理情绪,如何更好的尊重他人,如何更好的尊重自己。
这些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成长是螺旋式的,曲线向上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选择和以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相同的挑战。
真的就是这样,当我们自己能看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那么老师挑刺,老师找你麻烦,老师告状等等,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你愿意,我再分享一个任课老师的一天:
某老师,五年级、两个班级数学,一天的工作量:
大家看完这些,你还觉得老师空闲吗?一天只上两节课吗?
这还真不是全部的工作,有时候还有教研活动、有论文、案例要写。我们班主任更是忙得分身乏术,连上个厕所都是带风跑的:
一个学生间的争执,班主任是法官;
学生东西丢了,班主任是警察;
学生尿裤子了,班主任是保姆;
搞活动了,班主任是导演加摄影师;
春秋游,班主任是导游+拎包的;
开饭了,班主任又是服务员;
有个头疼脑热的,班主任兼赤脚医生;
家长会、个案处理、打扫卫生、与家长沟通……
中午孩子们吃饭了,应该没有老师啥事情了吧?错了,老师是保姆,一个挨着一个看孩子们光盘了吗?有没有吃完食物,确保营养;有没有爱惜粮食不浪费?有没有秉承营养均衡、不挑食?……
另外还有:家长会、个别案件处理、与家长沟通、早会、午会……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陪孩子们弹琴、练琴……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师是用满腔的生命在工作!
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老师也上有老小有小。
这里不妨在给大家讲一个葱油饼的故事吧:
那天,某数学老师上完四节课,回到办公室已是午餐时间,她匆忙吃过午餐,然后就去班级找了两个后进生——学有困难学生,做啥呢?补课——老师耐心地、细致的把上课的内容对这两个娃又讲了一遍,这两个娃还是不懂,辅导过孩子的家长自己脑补一下,你们自己辅导孩子的情形。可能会生气,网络上也曾见过爸爸拿着棒球棍,孩子带着头盔复习功课的情景。我在旁边听得也是都快要疯了。遇到这样的熊孩子,这真的是修炼呀!苍天呀!但是老师依然柔声细语的讲解着……直到这两个熊孩子做对为止。
下午,有一场数学考试,这位老师自己的孩子也刚好五年级,隔壁班。娃的数学老师领着孩子来报告:你家小东西,计算没简便,应用题问题没看清……
那位数学老师妈妈看着自己的儿子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一天的疲惫终于绷不住了……情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个妈妈怎么凶孩子的。面对妈妈的责骂孩子哭了……过了一会儿,妈妈让孩子订正考卷。孩子一边哭一边完成订正,订正自然是全对的。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当孩子把做对了数学考卷给她的老师批改完,并且拿给妈妈签名的时候,妈妈又是一顿数落,教训的话,自然不会好听。直到妈妈讲完,孩子从怀里掏出一个还带着体温的葱油饼,对妈妈说:妈妈别生气,这是刚才英语老师送给我吃的,我英语100分。我一直揣在怀里,没凉,妈妈您别生气了!我以后会认真的。
这时,妈妈一下子绷不住,抿住嘴巴泪水狂飙……
为什么我们老师会对自己的孩子这么严厉,这么不近人情?因为老师的耐心都给了学生,学生不能打,不能骂,期中期末还要考核,还要排名……老师把好脾气、好耐心都给了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留下的只有指责、批评、发泄、坏心情!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自己都已经感动自己了。
而我说的这一切,真的就这么真实的发生在我的身旁。
微信这一端的小伙伴,您现在能体会一个老师,有时侯也很需要慰藉、需要鼓励,需要被看见、被肯定了吗?
作为老师,当我被家长看见、肯定,尤其是毕业之后的家长给到我的认可,我心里的喜悦,真比吃了蜜还甜。这便是一个老师的心里的愿望。
三、对于你们孩子的老师,你做过那些积极的、肯定的、看得见的认可?
我们也常说“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同样迁移过来,我们是“赢了老师”还是“赢得老师”,或者老师也是一样,是“赢了家长”,还是“赢得家长”输赢之间谁是最大的赢家或输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不说大家都知道。
话题聊得这般透彻了,那么,如何沟通?正面管教的讲师们,可以讲出一堆的方法:
共情倾听——当彼此有情绪的时候,听到对方情绪背后的需求;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本身,尤其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先看到自己,收回指向别人的手指!
及时“积极反馈”:看见老师,多鼓励老师;在我们教练式父母的课堂里有一项技能叫做——BIA(有个具体的行为、影响、感谢、欣赏)
只有彼此理解、相互包容、形成家校合力——孩子才是最大的赢家!
分享给大家最近在微信看到的沟通的四把钥匙:
1、表达你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2、表达感受,而不是情绪。表达自己是愤怒的,而不是愤怒地去表达。
3、表达你的需求,而不是抱怨。不要让对方猜测,我想要什么。
4 、表达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抱怨你所在的位置。看最终结果,而不是陷在事件之中。
没有谁喜欢待在垂直关系的下端,只有相互平等,彼此尊重,最终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
谢谢大家!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
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如何跟老师沟通才能对孩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