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明白怎么能允许你不签这个就养孩子
又好久没更文了,真是抱歉!
我最近主要在忙的事情是正面管教家长课。看书、备课、准备资料,都顾不上写东西了。
在上周六,第一期6次课完结了。连续6周,非常感谢小伙伴们跟我一起坚持和努力!
这是目前我很喜欢做的事情。其实很早之前就想做这样的事情,特别是养育孩子之后,更是认识到父母要多学习。
父母这个“职业”,无证上岗已经是很不妥的事情了。在岗后又不学习的话,后果是很严重的。
这是我在学习正面管教的时候,看到的一组漫画。道理是不是这样?是的,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不懂业务内涵和失职的不在少数。
在我带孩子的时候,我常常会看到一些父母在不停地给孩子制造着困境甚至是灾难而不自知。
就比如昨天,我看到一位气呼呼的妈妈推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孩子在车子里哭着、扭着、脚手弹腾着,但身上被绑带紧紧系着,无法逃脱。后来哭声越来越小,哭声里透着绝望。但嘴里念叨着妈妈妈妈,无力感让人心疼。
我不知道他想做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让妈妈这样对待他。但是我知道,一个两岁的孩子,也做不出什么大不了的事。
让孩子这么绝望,除了给孩子带来挫败和无能感,并起不到教育作用。
还有前天,下午6点多,天已经黑了,我在路上看到一位小女孩坐在冰冷的马路牙子上小声地哭,哭声也是近乎绝望,能听出来非常的无助。我看旁边没大人,特意瞅了一下周围,远远地看到一位老爷爷背着一个小书包站着,可能就是她爷爷或者外公。
天黑了,还那么冷,任凭孩子坐在冷地上绝望地哭。孩子做了什么让大人如此对待她啊?!
如果你家的女孩长大了,大冷天的晚上坐在马路牙子上哭,你会不会心疼得要命?可是你从小就给她积累了类似的场景和体验,你却一点都不知道。
还有上面的那位妈妈,她估计也不知道,她给孩子积累的,是深深的挫败和无能感。
简·尼尔森说:“我们从哪里得到这样疯狂的想法,让孩子做得更好,先让他们感觉更糟?”
她在《正面管教》这本书里也一再强调这个观念。就是因为,我们的很多父母,想法就是这么疯狂。
我们常常想教训一下孩子,常常认为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常常说“看你长不长记性”“你活该,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我们好像从来不想放过任何一次教训孩子的机会,一旦出错不是批评指责就是惩罚。
我们常常想治住孩子,“给你好脸色你还上天了”“这么大点就这样,以后长大了怎么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我不打死你”……暴力语言和暴力行为一触即发。
我们压根不知道,这样只能暂时赢了孩子,不能赢得孩子。或者我们知道这样不好,也不知道用什么好的方法代替,照样按老办法来,反正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孩子可能会怕你,但总有一天他不会再怕了(当然也不排除一辈子都怕父母的人,我认为那已经超出正常范围了。吓大的和情感勒索大的,可能要去找心理医生了),当他有能力与你抗衡的时候,或者打得过你的时候,你怎么办?
正面管教强调教育要长期有效,要面向未来,要看到错误背后的机会。由此开发了很多管教工具,以辅助父母做得更好。
确实如此,短期治住孩子的方式不亚于饮鸩止渴,其实是祸患无穷。
正面管教家长课上,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这些本来应该是常识的知识。
我们需要学习好多好多知识,来弥补我们的不足。而我因为带领家长课,学习得更为深刻。
很早之前就想做这样的事情,现在终于有机会开始慢慢做了。
去年的时候,有段时间我有幸接触到了在教育领域颇有成就和建树的两位博士(其中黄博士是中科院的博士后),有次我们说到这个话题,李博士和我都认为中国极度缺乏家长学校,建议黄博士领衔打造这样的教育机构。虽然有部分学校和教育大咖也在做这样的事情,但还是太少了。
是的,太少了!中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都不是一天两天几个人所能解决的事情,尤其是家庭教育。
我常常会看到被忽视、被错误对待的孩子,他们哭声动天,或者沉默不语,他们委曲求全,或者无能为力,甚至自我放弃。
上周最后一次课上,正好有从美国远道而来的李博士(不是上面那个李博士)在场,他说:“我们目前最缺乏的是独立人格教育。”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控于父母,哪里能得到独立人格呢?
《人民日报》曾发文说,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是啊,我们做得太少太不到位了。
我希望能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开始,能影响身边的一两个人。影响不到也没关系,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来传播对孩子更好的教育理念。
6周的课结束了,我还会开始下一个6周。希望越做越好。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
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我真不明白怎么能允许你不签这个就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