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尴尬场面,我也遇到过很多次

君君跟着妈妈来到游乐场,看到邻居小朋友陶陶也来了,快步跑上前,就在双方家长放心地让他们奔向对方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君君跑到陶陶眼前,伸出巴掌,使劲地拍了陶陶一下,陶陶吓了一跳。
跟在他身后的奶奶冲上来,不由分说地斥责君君:“哎,你这孩子怎么打人?”君君妈妈赶忙拉住儿子批评:“就是啊,不许打人,都是好朋友,好好玩啊!”
两个孩子在游乐场东奔西跑,滑梯、秋千、跷跷板,不亦乐乎。陶陶奶奶叫孙子去喝水、吃点心,君君也想起自己带的薯片,从妈妈背包里翻出来。
陶陶看见君君手里的包装纸很鲜艳,不由得凑过来,伸手就要拿,君君叫了一声,推了陶陶一把,陶陶一屁股坐在地上,有些委屈的哭起来。
陶陶奶奶不干了,大声怒斥君君:“你这孩子怎么欺负人,干嘛推我们,走,淘淘不跟他玩,咱们不能跟爱打人的孩子玩。”君君妈妈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也跟着数落孩子:“弟弟想吃薯片。你就分给他吃呗,你推他干嘛?不是跟你说过好多次不许打人吗?你怎么没记性呢?”
君君放声大哭起来,把手里的薯片狠狠地扔到地上,妈妈低头去捡,君君握着拳头,一下一下地砸在妈妈背上,妈妈气坏了,拉着君君往家走,边走边教训他:“叫你打别人,叫你别打人,你居然敢打我,这样下去还得了。”
母子俩的吼声和哭声,离游乐场越来越远,君君爱打人的名声,也从此在邻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只要是带孩子的人,都会碰到。不仅仅是一两岁的孩子,三四岁四五岁的孩子,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我们大多数人,处理方式跟文中的奶奶和妈妈一样。
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会伤害到两个孩子。
怎么处理好呢?我们来听听小巫老师的高见:
看见孩子的攻击行为,就担心他有暴力倾向,担心发展下去他会变成一个欺负人爱打架的小霸王,是很多父母普遍的烦恼,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君君上述“劣迹”,并非他本人的个性,而是他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行为特征。
君君给陶陶的第一巴掌,绝对不是打人,而是问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名副其实地喜欢“打”招呼,见到喜欢的人,一个巴掌打过去,是两岁儿童的常见行为。
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嘿,你好,我喜欢你,你看我啊!”而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热情的打招呼会让对方受不了,君君推陶陶,主要是没有经验。
这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本能反应,他并非不愿意跟陶陶分享薯片,而是想自己打开包装,自己掌握给陶陶多少,陶陶过来抢,君君感觉到受到了侵犯,不由自主地用力排斥那个干扰因素,但他并没有预见到这一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君君捶打妈妈,是在发泄难过、恐惧、愤怒和委屈,这一连串的负面情绪。
看到朋友因为自己的一个举动而哭起来,君君感到难过,被陶陶奶奶呵斥,君君感到害怕,妈妈批评自己,君君感到生气,妈妈错怪自己,让君君感到委屈,如此强烈的情绪交错在一起,令君君小小的心灵吃不消。
这么大的孩子,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感觉、需求和愿望,甚至都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他此时此刻都有些什么感觉,想做什么,只是又着急又生气。于是,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最安全的那个人发泄出来,就是打妈妈。
幼儿的“打人”,并非成年人心目中的暴力,而是特定年龄段的特殊行为,他们想控制环境、排斥干扰、宣泄困惑,同时他们缺乏体会他人感受、控制冲动、预见后果的能力,也缺乏社交技巧和经验。于是,往往出现攻击行为。正确的做法是:
1、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这只会适得其反,强化孩子的进攻行为。
2、及早建立社交原则,平静地多次反复告诉孩子,怎样的动作会让对方疼痛难过。不过我们需要相当的耐心,因为孩子必须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他们也需要到达一定的年龄段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3、不要为了面子而严厉批评孩子,只需要温和地向孩子示范,什么是恰当的行为。比如孩子打招呼,动作猛烈,我们就拉着她的手向他示范,轻轻的抚摸,才令人舒坦。
4、孩子有时会用进攻行为来换取成年人的注意力,成年人平时要多花时间,全神贯注的陪伴孩子,满足孩子被关爱的精神需求。
5、大家往往忽略打人的孩子看到失控的场景,心里也很难受,他们也需要成年人的安慰,而不是斥责和冷落。成年人的理解和接纳会促进他们改善自己的行为。
6、切忌用武力教训和惩罚孩子,以暴制暴不会让孩子明白任何道理。
我为什么把这篇文章选出来推送呢?因为豆宝之前就是那个“君君”,我遇到过很多次那样的场景。3岁之前,她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我跟得特别紧,因为我怕她出手,给别的孩子和大人带来麻烦。后来大了点,我就事先告诉她怎么跟别人一起玩,现在好多了,很少出手打人了,也懂得了友好相处。但偶尔还是会犯。
好在我没严厉批评过她,也没强制她向别人道过歉,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而我见过的大人,大都是文中那样的奶奶和妈妈,她们自己很着急很尴尬,孩子也跟着倒霉了。
希望我们都能体会孩子的心理,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
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这种尴尬场面,我也遇到过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