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宠爱孩子,这我最喜欢get的技能

1

前天看了一篇名叫《从小缺爱的人,长大后会有多辛苦?》的文章,讲述了一部韩剧里两姐妹的对比,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感悟。看了作者的分析,我也很感慨。但是,更让我感慨的是,这种分析我之前没想到过,我跟很多大众一样,喜欢那个看起来能干优秀的妹妹;如今用当爸爸的眼光看,我曾经喜欢的角色,其实是有很多可怜之处;而那时,我是多么赞成她的活法,多么憎恶她姐姐的活法。(那部剧我曾经也看过一部分,剧名叫《看了又看》。)

其实,做了爸爸后,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地方,我简直成为了一个与过去截然相反的人。

我很接受自己的变化,我觉得我是在成长。我的成长给孩子也带来了福利。假如我还是以前的我,那么我现在的孩子,可能就会很可怜,就会缺少真正的爱。因为我自己都不懂得什么是爱的行为的话,就谈不上给孩子爱。

孩子从小缺爱,一辈子活得都会比别人辛苦一百倍,就像剧中那个妹妹。

2

类似的缺爱故事,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心理学家李焰老师讲的一个,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李老师出身在多子女家庭,是家里的老大,好像弟弟妹妹们都比她得宠,特别是妈妈的偏心行为很明显;所以她不敢在妈妈面前怎么样,而她妹妹就不一样,妹妹竟然敢站在床上跟妈妈吵架,这让她觉得不可思议,她无论如何是不敢的。她觉得妈妈不爱她,觉得妈妈压制了她,她跟妈妈一直很客气,这种感觉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她结婚生子,她常常不自觉地向丈夫索取爱,向孩子索取爱。所以她说:原来我一直是怀着愤懑在生活啊!直到很久之后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解决。(怎么解决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你看,没有感觉到足够爱的孩子,人生中都会有很长一段灰色历程。可能我们看不到,但每天都在影响着幸福进度。或许最终会得以圆满,但那些阴霾密布的日子,不得一个人独自承担吗?况且大多都不能圆满呢!而感受到父母足够爱的孩子,就没这样的艰难心路。

她的父母会以为自己做错了吗?当然不会。就像我们现在也不会认为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是错的,我们总在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一切跟孩子相关的事情。可是,孩子的感受可能是相反的。

所以,我宁愿现在把孩子宠得不像话,也不愿她以后苦得不像样。

3

昨天下午碰到一位邻居,她说现在孩子变得特别胆小,在幼儿园磕着碰着了都不敢跟老师说。这让我想起前天下午的豆宝,我带着她去诊所给下巴换药,换药的过程中,医生不小心把碘伏弄到了她衣领上一些,我立即配合医生把她的衣服压了一下。这时豆宝说了一句:叔叔,你不要把我今天换的新裙子弄脏了啊!我和医生都赶紧说:不会的。

回来我就跟豆妈分享了豆宝的“惊人之语”,真是不怕人啊。

邻居家孩子和豆宝的差别,让我联想到剧中的两姐妹。那个总是毫无压力地说出自己要求的女孩(姐姐),总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那个不敢大胆说自己需求的女孩(妹妹),常常是一种憋屈内伤的状态。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当然是姐姐那样的。而让孩子成长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自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去学习好的教育理念,去实践真爱的行为,去调整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只有我们自己成长了改变了,孩子才能改变和成长。

比如我这位邻居,当她发现孩子的变化,她立即去查找原因做出改变。她和老公协商把爷爷奶奶劝回了老家,因为他们对孩子的控制太严重了。夫妻俩还是决定自己带孩子,虽然很辛苦很累,但对孩子好。

我觉得这就是自我的成长。

我们很多时候习以为常的见惯不怪的甚至认为很正确的一些行为,其实都是非爱行为。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在无意识地伤害着孩子。如果我们不能时常自我察觉自我成长,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问题。

4

我最近还读了一篇名为《我是如何从虎爸切换到慈父的》的文章,这位爸爸对孩子刚开始是三天一吼一周一打,当他发现这样的办法不但没用,还引起了周围人的不满的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然后开始转变。他的方法和态度改变了,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好了。他说:只有孩子健康成长,我的努力才会有价值,否则那些职称和课题对我来说就是一张废纸。

我极为赞同这位爸爸的做法和观点。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多宠一点,能多顺着孩子一点,能多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有些可能是大人认为无理的),能多尊重孩子一些,能听听孩子的话,或许对孩子的无形伤害就会少很多吧。

宠爱孩子,而不是溺爱孩子,这真的需要学习,是为人父母必备的一项技能。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

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学会宠爱孩子,这我最喜欢get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