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破坏的是物品,你破坏的是孩子的未来
看到豆宝把一整个鞋架上的鞋子都扔在了地板上,我竟然有点窃喜,嘿,终于破坏到这里来了,终于有了这么大动静的破坏了。
或许你会问:难道你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生气和制止吗?
没有,我第一反应是开心。又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其他小伙伴们早就会翻箱倒柜了呢,豆宝竟然现在才把一架子鞋扔到地板上!
我知道,她只有经历了这些“破坏”,才能更好地建立空间感,才能更好地发展各种能力。
其实那不是破坏,确切地说,那是探索。
破坏,那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说的。因为大人需要收拾残局。
孩子所犯的“错误”中,很多时候不是真的错,更不是故意的,那是成长的需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孩子的“破坏”、“错误”,父母要小心谨慎,要辨别一下,孩子因为什么会这样做,是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了吗?不能一上来就指责怒骂。孩子可能很无辜。
有一次我路过一个小卖部门口,看到一位妈妈正在打孩子。用的竟然是一截甘蔗,也就是说那比一般的棍子还要厉害。一边打一边怒吼:还玩不玩?孩子看上去五六岁,他能玩什么呢让妈妈这样生气?一看身上,明白了,全是水。原来,刚刚换上的新袄子又被弄湿了。旁边就是“犯罪现场”——一个大水桶。
小男孩被打得哇哇叫,我看着都疼。而旁边还有一个不明真相的小群众——1岁多的小男孩,都要哭出来了。
伤害范围还不小呢。
我很想过去阻止那位妈妈。孩子玩水真的有错吗?其实并没有。孩子们都喜欢玩水,就像大人喜欢打游戏一样,甚至都停不下来,像你喜欢美食一样,经不住诱惑。那为什么最正常不过的玩耍,会遭到了妈妈的暴揍?因为衣服脏了,妈妈要洗,可能都没干衣服穿了,妈妈很烦恼;因为新衣服刚穿上两分钟,就被孩子搞脏了,妈妈觉得孩子不知道珍惜。
很多情况下,让你生气和发怒的,其实不是孩子的玩耍,而是由此给你带来的麻烦让你心烦。衣服又得洗,你又得费时费力;新衣服穿两分钟就脏了,哪有这样不省心的娃。你打孩子只是在发泄情绪,而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很无辜。他就是想玩水啊,他没觉得玩水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也没觉得衣服脏了是多大的事情,他正开开心心地玩着呢,结果来了一顿暴揍,冤不?你正开开心心地吃着美味的韭菜盒子呢,旁边的人说熏着他了,打了你一顿,你觉得冤不?更可恨的是他离你远着呢!孩子的感受就是你这样的感受。
孩子不是不可以打,你得打得有价值有意义一些。当然,做到不打最好,不打一样培养好孩子。
不能因为孩子把衣服弄脏了,就给揍一顿,不能因为弄坏了一件物品,巴掌就上去了。你的东西不能比孩子更重要。
当孩子破坏一样让你生气的东西的时候,你首先要想到的是,这是孩子在探索,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过程。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不要想着孩子麻烦了你,孩子不知道珍惜,不是这样的。没有哪个孩子故意弄坏东西,他只是想了解得更多。
还有孩子的玩乐,他感兴趣的东西,他想玩的游戏,不可能是你喜欢的那些,也不可能是你以为的那些。你更不能以你自己的标准来干涉孩子。孩子在哪一个游戏中收获很大,在哪一次玩乐中成长了心智,你可能压根不知道。你阻止了孩子,会是怎么的后果呢?
更有些极品的父母,孩子尿裤子了也打,孩子吃饭搞得到处都是也打,孩子玩下泥巴也打……这后面动机是什么呢?是父母要给孩子洗衣服,烦!是要收拾,烦!是浪费,烦!是怕生病,烦!看看父母的出发点,哪一点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了呢,哪一样又真正是对孩子有利了的呢?
我说你的东西比孩子重要,你肯定不服气。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曾经因为这样的问题,跟豆妈抬过很多杠,因为我发现她就有这方面的倾向,孩子弄坏了一件东西,或者做什么不符合她的标准的事情,她立即就火了。特别严重的一次,我们因此而动手了(这是非常恶劣的事情,真是惭愧万分),原因是豆宝把她心爱的鲜花弄坏了——豆宝和豆妈都是花痴,见了鲜花就心情怒放了,豆妈的热爱是通过好好保护来表达的,豆宝的热爱是通过“破坏”来表达的,对一朵花表达了喜悦之后,就是把叶子花瓣一片片都扯下来。她觉得那朵花是她的,她要占有,要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而她的方式恰恰是让妈妈抓狂的。妈妈对她吼叫了之后,还说了很伤害孩子的话。就像她不能忍受豆宝扯坏花朵一样,我不能忍受她对孩子的态度,于是冲突就爆发了。
我们通过一次次沟通,豆妈现在也转变观念了,这个问题上不像以前那样了。而豆宝,多了很多开心和探索的机会。
你再心爱的东西,都比不上孩子珍贵。
有天晚上,我刚把新买来的书拆开,就被豆宝铺在地板上踩着玩了。爱书如命的我,那一刻的感受也不比豆妈看着她扯坏花朵更好些。不过我立刻也就释然了,也没阻止她。因为她一下子就玩得很开心,站在书上说是站在舞台上,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大喊,大家们,孩子们,都来表演了。她那个样子,逗得我和奶奶笑得前俯后仰。书是塑料皮,很滑,她站不稳,然后说是在滑冰。
她的想象力让我很是欣慰。看着她玩得那么好,我怎么还会心疼书呢!即便是搞烂了,大不了粘一下,也不影响阅读,同时还给孩子带来了欢乐,何乐而不为!即便重新买一本,又能怎么样呢,物尽其用。
所以,当你对孩子发怒,看到孩子的行为要抓狂的时候,你得想想,我的这种情绪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吗?是不是我在迁怒他?
孩子的很多行为看似在破坏,其实蕴藏着孩子的想象和创造。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是一个爸爸讲的:下班回家发现卫生间的浴霸开着,里面传出来孩子的嬉笑声,开门一看,好几个小家伙围坐在一圈,问他们在干吗呢,女儿回答说,我们在沙滩上晒太阳啊,说完一群孩子都笑起来了。爸爸看他们玩得很开心,就出来了。他说,那一刻很感动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我很欣赏这位爸爸对这件事的态度,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天性。
平时孩子把家里搞得乱糟糟的,也是一样的道理,他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他只是需要玩耍,需要探索世界。父母一定不能禁止,不能动不动就吼骂。一个有6岁以下孩子的家里,乱糟糟才是正常的,如果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才让人担忧。
你打骂孩子不打紧,但你可能把孩子的兴趣、想象力、创造性、都打没了,可能扰乱了孩子正常的能力敏感期发展。
孩子破坏的只是物品,你破坏的可能是孩子的未来。
爸爸加油儿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
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欢迎关注,欢迎分享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孩子破坏的是物品,你破坏的是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