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处于恐惧和不安时你会怎么处理
昨天按时去医院接种疫苗了,同时做了体检。一岁之前到医院你基本没啥反应,一岁之后再去就比较反感了,可能是某一次在头上打针留下了心理阴影。最近几次体检中,你最讨厌的是那个身高体重测量器,那个像大托盘一样的东西——测量的时候需要你平躺在里面,量身高的时候护士还要抓住你的脚踝,然后爸爸扶着你的头,不让动。而这个动作跟那次你在头上打针的时候很相似,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你才反感和害怕这个东西。测量头围的时候也是如此,你极反感在你头上做什么。这三项下来,你已经哭得哇哇的了。其实这些测量都很简单,并且迅速就完了,也没有让你疼痛的地方,可感觉你比打针还哭得厉害。
很显然,你对此有恐惧心理,不是这些测量对你有伤害,而是能让你想起那些曾经被伤害的情形。
不过这次你表现还不错,没有前几次反应那么厉害,虽然也哭了,那是因为出现了意外的情况。
我先让护士给你量了头围,很顺利地就完事了,你已经不怕这个了,因为爸爸在家已经和你做过很多次这样的游戏了。之前的顺序都是身高体重测完才量头围,因为你不喜欢那个测量器,所以我先让护士进行了你比较能接受的项目。然后我让你坐在身高体重器上了,你笑嘻嘻地就坐好了,就在我准备让你躺下的时候,护士突然绕到我前面去让你躺着,你一下子就慌了,哭叫了起来。要是有爸爸帮你躺下,你肯定不哭,爸爸前一天也已经跟你做过这个游戏了,你有心理准备了,哪知道护士破坏了这个程序。希望下次护士别来“捣乱”吧,下次爸爸也要先跟护士说好,有爸爸来帮你躺好。
这次打针的时候也不错,以前都是还没打就开始哭叫了,今天快打完了才哭,并且没怎么哭就去跑着玩了,又蹦又跳的,很开心。打针前后,爸爸一直在嘚啵嘚啵转移你的注意力,所以这件有点疼痛的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通过这次的体检,爸爸更加确信了用游戏的方法克服恐惧和不安是很有效的。把害怕的事情用游戏演练一遍,恐惧心理就消失了很多。这个方法也是爸爸在书上学到的。
有个小女孩,在幼儿园里看到别的小朋友受罚,很害怕,回到家还有点焦虑不安,在饭桌上跟爸妈讲了在幼儿园里的见闻,表现得很担心的样子,很显然,她被那个事情吓到了。妈妈说:是啊,不好好表现会被罚的,你赶紧好好吃饭吧。小女孩赶紧大口大口地吃饭,妈妈一看孩子的表现,感觉不对劲,孩子刚刚是很紧张啊,自己不但没有给孩子疏导情绪,反而火上浇油,让孩子更加不安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妈妈在饭后组织全家做了一个游戏,利用角色扮演,还原了孩子所说的幼儿园惩罚情形。小女孩在游戏中,释放了紧张情绪,也懂得了在幼儿园如何做才能不被罚。
后来这位小女孩又遇到了别人欺负她的事情,就是那些所谓的“坏孩子”,让她有点胆怯。于是妈妈又如法炮制,利用游戏缓解了孩子的恐惧心理,让她明白怎么样才能减少“被欺负”事情发生,怎么做才能跟那些“坏孩子”和平相处。孩子又一次克服了焦虑不安。
这位妈妈说:孩子通过游戏体验被打的真实情感,这种游戏不是纯粹地玩,虽然孩子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乐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游戏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通过再次经历这个事件的过程,通过游戏,通过疯玩,通过大笑将被打时产生的害怕心理给释放出来。
通过这些成功的案例,爸爸也懂得了这种方法的益处。爸爸也学到了,用在了你身上。
爸爸还看到过有人这样说的:
电影《哈利·波特》里,有一个“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情节。在魔法学校里,狼人教授和孩子们上课,内容是关于恐惧。从木头箱子里会出现你所害怕的东西。怎么克服恐惧呢?有一个很好用的方法:你只要把它们想象成搞笑的样子,你就不会害怕了。第一个男孩面对的是一只超级大的黑蜘蛛,当他想象好笑的画面,就出现了一只每只脚都穿上滑鞋打滑的蜘蛛。然后是其他女孩男孩,纷纷克服了恐惧。
这也是个方法,等以后你再大点了咱们试试看。
很多时候,孩子的恐惧和焦虑不安会通过哭闹、黏人甚至暴力等最常见的方式来排解,有些爸妈就不太懂得这个道理,往往看不到孩子吵闹的深层含意,只觉得孩子无缘无故哭闹令人厌烦,粗暴的父母就给孩子揍一顿。其实这样做会让孩子更加不安,不如想办法跟孩子一起做个相关的游戏,帮助孩子排解心中的不安。
都说中国的爸爸们很少参与育儿,这位爸爸深度参与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麦豆爸爸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当孩子处于恐惧和不安时你会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