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满分的孩子,为啥“科学精神”不及格?
前两天猴叔的一篇批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教学方法的帖子,引来很不少口水。有网友说:“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都是为孩子好,家长和培训机构是双向选择的市场行为,有什么错的?”有人应和:“家长不是傻子,当然是对孩子有用,才会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的。”也有貌似培训机构的人士抨击猴叔:“家长送孩子来并不是要我们老师给他们讲大道理的,提高成绩才是王道,甭管现实不现实,提高了成绩孩子才会自信。”有网友讽刺猴叔:“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
在成年人们的激愤之言中,猴叔看到了比校外学科培训更强大得多的一股势力,那就是深深植根于很多当代家长心中的从众心理、对未来的焦虑心态、对培养下一代的过度作为冲动和对自己认可的理念的盲目自信。家长真的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以我们自己认可的路径和模板来培养孩子,一定是对孩子好吗?我们凭什么判断哪类学习对孩子最有用,哪类活动对孩子没用呢?恐怕咱们衡量“对孩子好”和“有用”的标准,还是标化考试成绩吧。

标化考试成绩提升,孩子确实能提高自信心,但他提高的是哪方面的自信心呢?是对于相关学科的自信心吗?是用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还是在这门学科上深入钻研的自信心?可能更多地只是应试能力的自信心吧。猴叔也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消费者,当然可以对商品和商家指手画脚了。
再深入一步思考,猴叔觉得,其实也不怪当代的家长群体。我们看重考试成绩,认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有加入奔向独木桥的千军万马当中才觉得心安,不敢放任孩子走自己看不清的道路……因为我们自己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培养,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竞争路径,也是很多人的成功之道。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学文化、学科学,但却很少有老师教我们两个东西,一个是欣赏文化,一个是科学精神。
因此,我们当代的家长群体中,会奋斗、会工作的人很多,但会欣赏、会玩儿的人比较稀缺;学历高、证书多的人很多,但拥有科学精神的人比较稀缺。家长群体的普遍特长和不足,就构成了下一代成长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我们当代家长缺乏科学精神的普遍弱点,是我们对孩子标化考试成绩极为重视,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离不弃,在鸡娃这件事上“痛并快乐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家下决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顿教育培训市场,就是看到了这个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不想让它继续恶化下去,不想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走前一代人走过的老路。那么我们家长自己,能否能想明白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缺憾,并采取行动阻断“科学精神匮乏症”的“代际遗传”呢?

我们先看看“科学精神”是什么。其实100多年前,老祖宗就在“五四运动”时打出了“赛先生”的大旗,说的就是科学精神。老祖宗们看到了什么,让他们认为救中国必须要请来“赛先生”呢?他们看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曾经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八股科考而皓首穷经,荒废青春;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农民愚昧到拜了拜香炉就以为自己刀枪不入了,不会去做点最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一下;他们看到了当权阶层以为重金买来和西方同等水平的坚船利炮就可以抵御外辱了,不去反思为什么发明火药和指南针的民族如今落后到去买别人的炮舰。
从老祖宗们请来“赛先生”时,就非常明白一个道理:“赛先生”不只是产品、工具、技术、课本、公式定理,更是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比如实证的精神、批判性思维、数据思维,还有接受事物矛盾的两面、认同世界复杂多元的开放性思维。
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我们将“赛先生”的西服领带皮鞋礼帽穿戴得很好,我们在教孩子数理化方面做的很到位,甚至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往往能甩同龄欧美孩子几条街,高考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难度,让大多数成年人肃然起敬。很多中国人都是在高考那年,达到了个人知识水平的人生巅峰。

但我们在领悟“赛先生”的精神方面,做得就差一些了。为了更快地提升考试成绩,我们教的技巧、方法、知识点更多,而教授科学思想、逻辑和原理较少,至于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探索发现现象与规律,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就更少了。课堂上,老师告诉你,你记住,然后反复练习的套路是常态,大家一起讨论,各自发表观点,互相质证,甚至质疑老师和教材的机会太少了。因此孩子们培养出来的是科学的知识存量,缺乏的是“赛先生”的精神和思维方式。
这和近代中国人买来西方的炮舰就洋洋得意,而不去好好补上从火药、指南针,到洋枪洋炮、火车轮船的科学进程是类似的道理;和高价买一件防弹背心就敢和敌人刚枪,而不先做做可靠性实验是类似的道理;和看到别人都考什么证书,于是认为这个证书很重要,自己也要报名、报班、买教材、买网课,势必要拿到这个证书是类似的道理。

回到开头的话题,猴叔被网友们怒怼之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能通过传递焦虑来扩大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其实是看准了中国成年人普遍存在的“科学精神匮乏症”,而任由这种教学方式发展壮大的后果就是,这个匮乏症还会传染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你不同意猴叔上述观点,欢迎来质疑、批判和拍砖,在我们怼来怼去的过程中,彼此都能开拓思路、深化认识呢,这就是“赛先生”应该有的精神。至于如何通过我们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精神”,补上教室里缺乏的“赛先生”这一课,下一期我们接着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数理化满分的孩子,为啥“科学精神”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