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与孩子重回自然》
过去的几年中,每年猴叔最期待的就是暑假的来临,虽然我自己并没有暑假,但每次一放暑假,就意味着猴叔的研学营又要开营啦,猴叔又要带着孩子们一起玩儿、一起学习啦。当然,这个快乐的节奏最终被疫情给彻底中断了,今后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举办孩子们的研学营了。但若干个研学营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课程,做的游戏,探索的新鲜有趣知识,经历的彼此了解、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记忆之一。
这若干个研学营中,猴叔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我们在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里举办的地球小卫士自然主题研学营。保护区的科学家和巡护队员们带着我们,认识各种植物、动物、昆虫,了解各种动植物的习性,辨识野生动物的痕迹,安装红外照相机。孩子们用山里的竹筒做成滋水枪,沿着小溪上行寻找水的源头,在水面开阔的地方脱鞋趟水打水仗,猴叔遭到了孩子们水枪的密集进攻……

猴叔总结,我们的研学营,既学知识,也增长见识,还锻炼能力,唯独这期自然研学营还多出一个功能,就是“治病”。治什么病?治疗一种在当代大城市的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中间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的病——“自然缺失症”。这是个什么病呢?都知道孩子长身体不能却铁、缺碘、缺锌、缺钙,为啥会有“自然缺失”这一说呢?
现在大城市的孩子说幸福很幸福,不用为吃东西、穿衣服发愁,爱看书也有数不清的好书可以读,影视节目也丰富,玩的花样也挺多,桌游、手游,很多我们大人都没见过。但唯独在接触和深入体验大自然方面,他们的经验普遍远远少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小时候。在校园里的户外活动很受限,课间十分钟都不能去户外。春游秋游的地方也是越来越近,越来越枯燥乏味。校外的时间又有很多的培训班要上,好不容易有点闲暇了,孩子们宁可自己玩手游、刷抖音。我们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计划时,也往往是语数外等学科类培训优先,其次是音乐、舞蹈、棋类、球类等非学科的兴趣班,至于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地玩耍和探索,这种成本最低的成长活动,却被我们排得很靠后。

猴叔小时候也生活在大城市,基本上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然阅历算不上丰富。但跟现在的小学生们相比,可真算得上是“野孩子”了。那时我们经常到河里游野泳,摸螺蛳,还可以钓鱼抄鱼,捞蝌蚪和鳝鱼回来养。春天从杨树上打杨树毛毛下来包包子吃,到处寻找桑树采桑叶养蚕宝宝,秋天去山坡上摘银杏,放学路上捡叶柄来拔根儿,墙根儿里逮蛐蛐儿,冬天还能玩冰车,打雪仗……我有过被河边密密麻麻的蝌蚪吓出“密集恐惧”的经历,有过和小伙伴们在野地里挖洞建造秘密基地的经历,还有过在花圃里挖掘出“文物”的经历。更别说养过鸽子、兔子、鸡、乌龟、蜗牛等小动物了。
每当我和猴儿子,以及研学营的小学员们讲起我小时候在大自然中探索玩耍的经历,都会让他们羡慕得伸长了舌头。不过更大一点的孩子,往往就对这些故事无感了,他们不仅缺失了自然体验,连体验自然的渴望都消弭了,只是一心一意地想着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英雄的感觉了。你说当代的孩子是不是普遍患了“自然缺失症”呢?
也正是因为这种感受,猴叔特别看重将自然这个主题嵌入我们的研学营项目当中,在孩子们离开父母,融入新的团队的一周时间里,更多地沐浴在阳光下和微风中,走在林间和水边,听见鸟鸣,看见天上的云朵,闻见花香和泥土的气息,近距离地接触动植物。有人说,一年一次的研学营虽然可以解解渴,但能否彻底治愈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呢?当然不能。那么孩子们回到家里,回归校园生活之后,是不是又被动陷入到与自然隔绝的困境中了呢?那倒不一定,只要大自然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打开了孩子们看见听见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家长和老师在用心提供一些机会和条件,补上自然这一课并不很难,也并不会侵占孩子们宝贵的学科学习时间。

自然教育专家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体验到的自然可以分为三类:野生型大自然、驯化型大自然和技术型大自然。野生型大自然不仅包括远离城市的荒野、丛林、深山、海洋,其实也涵盖了我们身边的河流、湖泊、森林公园,在城市中栖息或迁徙的野生鸟类,甚至户外的土壤环境,花圃中的昆虫种群。驯养型的大自然包括耕地、农场、城市绿地、校园绿化、行道树,甚至家中的后花园、盆栽的植物、饲养的宠物。技术型的大自然则是指人类对自然的摹本,比如绘画、自然纪录片,甚至《哈尔罗杰历险记》、《昆虫记》、《森林报》这样的自然主题文学作品。
野生型大自然当然能带给孩子最满意、最有价值的自然体验,不仅能打开他们观察自然的眼睛,而且可以启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还可以提升未成年人的自信心和问题解决能力。每年能够有1-2周的野生型大自然的深度体验,对于大城市的孩子而言就足够美好了,比如参加一个高品质的自然研学营。驯养型大自然则更触手可及,能够融入孩子日常的生活当中,比如观察一年四季家附近植物和昆虫的变化,认识校园里的各种花草,给社区的树木挂上铭牌等等。即使是技术型大自然,也能令孩子们愉悦,启发孩子们的自然智能,这就更容易与孩子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了。

曾有专家总结过,人类历史上最棒的五件玩具,你猜是什么?不是乐高,没有变形金刚,也非扑克牌或象棋,更不是任何电子游戏,它们分别是:树枝、盒子、绳子、硬纸板筒和泥巴。当然,这是西方总结的,如果是中国人,可能还要加上叶柄、小石子和清水。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零散的“部件”,没有特定的功能,但却能蕴藏几乎无限的用途,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比如树枝,孩子们可以用它在沙子、泥地或雪地上画画,它可以是拐杖、魔杖、权杖、宝剑、步枪、铲子、尺子、鱼竿,还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可以插在地上标记领地……在运用树枝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调动了他们的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当然还有自然智能,还可能需要想象力、表演力、讲故事的能力甚至审美能力。这不正是最佳的学习课堂吗?而这样的“学具”和学习环境,在自然中最方便获得,最容易实现。

给孩子们补上自然这一课,并没有那么高的成本,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不会和现行的教育制度,现存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城市环境发生很大的冲突,关键的突破其实还是我们家长的眼界、观念和心态。今天我们聊的这些知识和观点,当然有猴叔在举办研学营时获得的体会,更多地其实来自读书,特别是我要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加拿大古生物学家、科普工作者斯科特·D·桑普森的《与孩子重回自然》,这本书系统地解释了当代儿童面临的与自然日益脱节的问题,论述了自然体验对于孩子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身体健康,甚至学习成绩提高的益处,更是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展示了成为孩子们的“自然导师”的途径。
《与孩子重回自然》,作者[加]斯科特·D·桑普森,翻译汪幼枫,华章心理2021年8月出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自然,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与孩子重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