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以什么本领迎接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前两天猴叔看到一个短视频,某省教委的领导接受采访谈到“减负”,他的话绝大多数猴叔都高度赞同,比如;部分学生培训能提高他们的分数,所有的学生都培训只能提高分数线;普遍的校外培训,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但他的最后一句话引发了猴叔的思考:让孩子全面发展,用自己确定的能力,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学生“确定的能力”指的是什么呢?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定会有益于他们培养出各自不同的能力,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和兴趣。但什么样的能力可以被“确定”呢?

要“确定”一个孩子具备某种“能力”,最传统的方式就是测试了。那就是搞出一套评价系统,对这种“能力”进行解剖,切分出多个维度。然后通过问卷或非问卷的方式,对每一个细分维度进行定量测量,然后给出一个可以在标尺上看到的能力值,通过和常模的比较,得出结论。比如这名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超过90%的同龄人,数理逻辑能力超过50%的同龄人,甚至音准超过20%的同龄人,大肌肉爆发力超过10%的同龄人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能力都能被测量。西方有句格言:可测的东西未必都重要,重要的东西未必都可测。一些能力虽然可测,但成本过高,无法普遍开展。孩子的发育也是千差外别,很可能在他还没有到达他某项智能的发育敏感期时,他这方面的能力落后于平均水平,但一夜之间开窍了,他迅速就能赶上并超越同侪。
要确定一种能力,首先是我们要认识这种能力,知道它有什么价值,能发挥什么作用。但是,成年人是在用当下的标准来看待能力的,一些在今天看起来没什么价值的“本领”,未必在将来就没有用啊。这也是所谓“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内涵之意。小时候看漫画机器猫,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机器猫说:大雄总是在一些没用的事情上做的很好。大雄是个典型的学渣,但他却特别会玩儿,谁能说会玩儿就没有用呢?说不定不远的将来,越会玩儿的人越受欢迎,大家都愿意花钱请类似大雄这种人陪自己玩儿呢。
要我说,“确定的能力”这个表述背后,还是没有走出传统的学科教育的思维定式。学生确实需要全面发展,但他们学的东西要“有用”,他们发展出的“能力”要看得见、摸得着,老师和学校要为孩子的学习负责。只不过从语数英理化生这些主科,扩展到了更多一些的科目,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思维还是落后了。

猴叔既然敢给人家教委的领导挑毛病,那就得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啊!到底今天的孩子应该拿什么去迎接充满不确定的未来呢?猴叔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为三个角度来回答。
第一,对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要以无限的可能性来迎接充满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不要过早地替孩子定义,什么东西没有用,什么知识没有价值,什么技能不重要。家长们不要把自己对孩子单方面的设想强加给孩子,给他定义一个成长的模板。很多家长都喜欢当“剪刀手爱德华”,把自己认为没用的枝枝叉叉修剪掉,嫁接上自己认为重要的花木。其实我们连孩子到底是棵什么树还都不知道呢。
第二,对于更大一点的少年和青年,要以真挚的热爱去迎接充满不确定的未来。对于孩子而言,多早开始学习一门学科或一样技能并不很重要,在最开始的几年水平超过多少同龄人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是,他能把这件事持续做多久。以考级为目标的刻苦练习,换来的往往是考级完成后多年再也不碰的结局;以升学为导向的课外特长,也往往在升学成功后被孩子评价为“想起来就恶心”。能唤起发自内心的,真挚持久的热爱,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也只有他们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才能在未来成为他们愿意投身其中的事业,成为他们造福世界的方式。
第三,对于我们广大的青少年群体而言,要以多样性的“生态”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标化考试的导向,使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千差万别的孩子,继而用同一个模子塑造这些学生。正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未来的成年人多样化的才能可以保证全社会的茁壮成长。我们需要工程师与科学家,也需要企业家和创业者,还需要艺术家、梦想家和富于创造力的人才。或许一个年轻人各种能力都表现平平,但唯独在察觉分析他人情绪方面非常出色,这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简单地总结一下,“双减”时代的教育,不应该是用一套标准取代另一套标准,用一把尺子替换另一把尺子,而是从我们对儿童的正确认识开始,从对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认识开始。不是我们对未来作出预测,然后按照我们的判断去塑造孩子,而是放心地把“未来”交给属于未来的下一代,让他们引领我们去创造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明天。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今天的孩子,以什么本领迎接充满不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