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焦虑压垮的孩子,如何帮他重拾信心?

上一次我们聊了一个“二手焦虑”的话题,我们分析了,焦虑是怎样产生,怎样被我们带回家,又是怎样从我们身上,传递到孩子心里的,以及这种“二手焦虑”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危害。今天我们接着聊,看看严重的“二手焦虑”是如何把一个孩子压垮的。


我们还是先从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开始。小X是猴叔某一期研学营的小学员,是那一期营地中最让我操心的孩子之一。他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不差,阅读量也挺大的,在营地的课程中,所有独立学习型的课程,比如老师讲课大家听讲、老师教大家动手做等等,他都没什么问题,很遵守纪律也很专心。但我们的营地中有很多是团队合作类的课程,还有一些带有竞技性、比赛性的活动,比如团队沙盘游戏、户外分组挑战、团队知识竞赛等等。一到这些环节,小X的问题就出现了。


每当小X发现接下来的内容包含同学之间的竞争或协作时,他立刻会表现得非常紧张,甚至是痛苦。脸憋得通红,一幅怒不可遏的表情,像呼吸困难一样喘粗气,自己用手指甲掐自己的手,都快抠出血了。如果有同学或教练继续邀请他参加游戏或比赛 ,他甚至会情绪崩溃到躺在地上哭喊打滚。直到所有人都忽略他,当他是空气,他才能稍稍平静下来,坐在一边看着大家,也绝对不会再参与进来。


因为这样的表现,营地中的同学都会嘲笑他,觉得他奇怪,大家课后一起玩耍聊天时,也都不愿意带着他一起。教练们不理解,我跟大家说,这不怪小X自己,肯定是被家长的教养方式害的。在小X身上,我可以看到1个或者N个过度焦虑又过度干预的家长。

猴叔分析,平时照顾教养小X最多的家长,很可能有两个特点:第一,特别爱把小X和周围其他同龄的孩子做比较,在比较获胜时洋洋得意,给孩子奖励;一旦比较失败,会非常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以批评、贬损的方式,转嫁到孩子身上。第二,特别喜欢或批评表扬孩子的天分高低,特别在意孩子做一件事情的结果成败,而不太重视孩子做事情和学习的态度与努力程度。这两个家长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谬误,造成了家庭中强烈且持续的,白色恐怖般的高压氛围,破坏了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造成了孩子回避竞争,逃避与同龄人共同学习的行为。


评价天赋而非态度和努力程度,会让孩子形成天赋决定一切,而且自己天赋很高的心理定式,为了避免这种自我认识的垮塌,就必须避免可能发生的失败,因此最好就是不参与任何挑战和竞争。主动放弃一切努力,这样就可以自己欺骗自己:是因为我不想做,如果我认真做,一定是最好的。这种心理问题在青少年阶段有个名称——“不愿努力综合征”。


把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并且在比较后产生情绪上“冰火两重天”的波动,这又是给孩子一个很坏的示范。暗示孩子,只要比别人更强,就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爸爸妈妈也会满足你各种要求,一旦你不如别人,你就什么都不是,甚至有失去父母的爱的危险。父母的爱不是安全稳固的,而是以孩子的表现超过同龄人为条件的。这种教养方式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也让他主动逃避各种竞争和产生人际比较的机会。

当时猴叔虽然对他的情况做出了上述的分析,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帮助他。我只是尽可能地在研学营的期间,给他宽松的环境,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或退出集体活动,发现他主动参与和主动帮助别人的行为时,及时给予鼓励,在他想表现和表达时给他机会。但在最近的读书学习中,我看到了一些类似的情况和很值得借鉴的方法,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在生活中见过这种被“二手焦虑”压垮的孩子,是否有办法能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


心理学家们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从认识自己大脑开始,帮助孩子开启自我觉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新知识有好奇心,也喜欢形象化、有趣的比喻,心理学家们就从这里开始。《全脑教养法》的作者丹尼尔·西格尔经常给孩子们演示:用四个手指裹住大拇指握拳,形象地说明在遇到压力时,大脑会发生什么。拇指代表强烈的感情,比如恐惧、忧虑和愤怒(如果是大孩子,可以告诉他们这就是代表杏仁核)。上面的四个手指,代表大脑的另一部分,帮助我们清晰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前额叶皮层)。当我们的忧虑和愤怒太过强烈时,其他手指就会失去对大拇指的控制。西格尔对孩子们说,你们可以考虑一下,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比如去到教室里一个固定的“冷静角”,这样你们的拳头就可以再次握好。


《自驱型成长》的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也举过一个例子,他对这类因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到来而情绪崩溃的孩子说:我们的大脑里都有一个危险探测器,就是杏仁核。你的危险探测器有些敏感,它的任务有点过于繁重了,因此让你无法正常思考。你不必因此感到失望和失落,只是你的杏仁核有时会反应过度而已。


他还跟孩子们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炸药包有根长长的引信,它的爆炸就会延迟,如果引信很短,它就是一点就炸。你的杏仁核比较敏感,也就是说你的大脑中的这根引信有点短,我们来想办法,让它变得长一些。

孩子理解了这些形象的比喻,就有可能在下一次情绪波动时,想起裹住大拇指的拳头,或是炸药包长长的引信。这种自我觉察,给了孩子主动采取行动,积极寻求改变的可能性。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大人身上,大人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摒除自身的功利心,切断将“二手焦虑”传递给孩子的渠道,给孩子更加开放自由包容的成长环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然,更加高明的家长,还能扮演家庭中的“非焦虑临在”,不仅自己不焦虑,还能通过语言和行动,将其他家庭成员的焦虑化解于无形。这一层境界,如何修炼才能达到呢?猴叔还需要继续学习,也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如果你的家里有这种“非焦虑临在”型的家庭成员,不妨在留言里告诉我们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被焦虑压垮的孩子,如何帮他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