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啥时候我就再也不用考试了?

先跟大家道个歉,最近几周猴叔没能遵守每周两次更新的承诺,开了好多天窗。不是猴叔写不出来帖子了,而是我近期参加了一个比较重要且难度较高的考试。复习这个考试,前后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最后的冲刺阶段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上了,因此自主看书学习的时间少了,写推文的时间也少了。


有人说:猴叔你怎么还要去考试啊?从前,我确实以为,这辈子都不用再考试了,但后来我发现,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我要面对的考试还挺多,而且考试虽然挺折磨人,但其实还是最公开、公平、公正的一种选拔手段,生活中比考试要糟糕得多的“规则”、“路径”、“关卡”还多得很呢。所以,我也跟小朋友们说句心里话:虽然你们不喜欢考试,但你们别以为高考就是关底大BOSS,别以为到了大学或步入了职场就不用再考试了。就像我们需要终生学习一样,我们可能也会一直与考试这个“竞争性游戏”相伴,而且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考试”能力是你最忠诚、最值得依赖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就在猴叔准备这个重要考试的时候,我还给别人设计了两次“考试”,包括出题和制定规则。作为考试的设计者,我忽然发现了标化考试的本质。我们设计考试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一条“钟形曲线”。什么是“钟形曲线”?就是两头低,中间高的平滑曲线,也就是越高分的人越少,越低分的人也越少,接近平均分的人最多的一条统计曲线。


为什么要在人群中得到一条“钟形曲线”呢?主要是因为资源的不充足和不平均。假想一下,比如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我们有极少数地球人可以乘坐飞船飞去外星殖民地继续生存繁衍,少数人类可以躲进地下避难所增大灾难后幸存的概率,大多数人只能留在地面上自生自灭。我们几十亿人类如何选择?有钱人优先,有权人优先,还是基因优秀的人优先?可能最公平的办法就是设计一个考试,以人类精神文明、科技精华、宇宙生存技能等为内容。全体人类考试后就可以得到一条“钟形曲线”,分数最高的前1%的人,乘坐飞船逃生,前5%的人进入地下避难所,剩下的人类不幸被抛弃。这可能是最公平的办法。


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地球末日,而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只有极少数孩子能进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专业,少数孩子可以上大学,多数孩子需要在社会这所“大学”中自己摸爬滚打。怎么办?有钱人优先,有权人优先,还是基因优秀的人优先?于是我们还是选择了标化考试,以此得到一条“钟形曲线”,前1%的孩子进北大清华,5%的孩子进其他985、211高校,30%的进入大学本科……

再进一步,一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分为10个班,每个班的教师资历、经验、水平有客观的差异,因此这10个班的学生所能得到的教学质量并不均匀。怎么办?有钱人优先,有权人优先,还是基因优秀的人优先?于是,学校组织了入学分班考试,然后得到了几条“钟形曲线”,语文最好的孩子分到语文最强的班级,数学最好的孩子进入数学最强的班级,英语也是如此,每科都成绩一般的孩子进入“放羊班”,当然,学校还可以设计动态调整的机制,后来居上的孩子,还可以在之后的若干次标化考试中崭露头角,得到进入“重点班”的机会。


但问题来了,能帮助一个人在学习方面持续进步,在个人成长上持续提升,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个人生活也更加幸福的能力有很多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能力都能用标化考试来衡量的。也不是所有的能力都能在人和人之间进行比较排序的。标化考试的假设是,生活中存在一条或多条跑道,每条跑道上跑得最快的人,一定具备更好的培养价值。但真实的世界是,生活中存在几乎无数条跑道,甚至除了奔跑,还有人游泳,有人跳跃,有人飞行,有人潜水,有人钻入地下,我们无法将奔跑的人和潜水的人放到一个尺度上进行比较。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同一领域的能力,也无法用标化考试来衡量。比如欣赏美的能力,面对一幅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们无法比较张三获得的愉悦感是90分,李四获得的愉悦感是95分;读《红楼梦》时,我们不能说痴迷林黛玉的读者比钟爱薛宝钗或晴雯的读者更有文学修养……


第三个问题是,很多能力,虽然可以比较,却很难量化,如果不用标化考试的办法就无法在大量的人口基数中得到一条“钟形曲线”。

因此,我们的教育体系就需要将上面这三种情况,全都转化为可以用标化考试进行分类排序的形式,以便得到若干条“钟形曲线”,避免各种模糊、复杂、不公平透明的情况出现。于是,我们就会在考试中遇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为赢得考试,我们必须让自己培养出一些“虚拟”的能力。


我们举个例子,假如现在的教育体系要培养所有小学生骑自行车的能力,但必须以此对全部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得到一条“钟形曲线”,还不能为此付出太高的测试成本,不能存在太多的主观因素。怎么办呢?我们会立刻想到,让所有的孩子都来到一个大体育场,设计各种竞速、绕桩、越野、花样等项目,安排很多裁判给孩子们打分……但问题来了,第一,成本太高,时间太长;第二,主观因素太多,监督成本太高,幕后操作的空间很大……于是大家发现,唯一公正公开透明且成本可控的办法就是标化考试。

我们要给孩子们设计一张试卷,内容分为五个部分:自行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名称和工作原理:自行车故障判断和修理办法;自行车运动发展历史和项目规则;自行车驾驶注意事项和交通规则。然后设计20道判断题,20道单选题,20道多选题,20道填空题,5道简答题,再来1道论述题。于是,孩子们就会得到若干本教材,若干个题库,若干套模拟试卷,总结出若干类题型和针对的解题方法。接着就是教师串讲,学生刷题,总复习,押题,直到几年后真正走进考场……然后就有一条“钟形曲线”形成了,教育体系可以根据成绩把孩子们分别送进自行车名校、自行车一本、自行车二本、自行车大专、自行车职业学校中去了。然后我们会发现,多数孩子,包括考取各省状元的孩子,并不会骑自行车。他们进入自行车名校后,老师扔给他们一辆自行车:“跳上去,学会骑,然后你就可以毕业啦!”


如此说来,孩子们拼命学习了好几年,最终考取了不同的分数,这种学习和选拔岂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呢?不,很有意义。因为我们的社会只能给三分之一的人口配备自行车,其中又只有三分之一是高档自行车,那么凭什么你有自行车我没有?凭什么你骑高级自行车,我骑普通的?你必须在标化考试中进入前九分之一,才能证明自己具有得到一辆高档自行车的资格。


没错,在标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收益,比如得到了一辆稀缺的“自行车”,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比如失去了直接跳上一辆自行车,摔十几个跟头,然后学会骑车的时间和经历。我们得到了一个理想的中考、高考成绩,证明了自己未来的学习能力,或许为此也牺牲了很多自由阅读、自由探索、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机会。至于这个投入与产出是否值得,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是,同学们,花几年的时间来通过一个脱离实际的“自行车考试”,并不是最坏的结果。这个寓言最糟糕的可能是,我们准备了几年的时间,却在这个考试中落在了“钟形曲线”的后半部分,没有进入自行车大学,也没有得到一辆自行车。于是我们发现,我们选错跑道了,我们当时应该选择轮滑,而不是自行车!


即使我们面前清晰可见的路径只有中考-高考-进名校一条路,尽管身边的同龄人都在拼命研究如何在这个“自行车考试”中把自己的名次再往前提升一点,超过一个鸟巢或一个操场的同龄人,这都不代表我们只有这一个选择。如果你发现,你可以用复习“自行车考试”的时间来学会轮滑、滑板、滑雪等很多技能;你可以不进入名校的大门,也能找到足够的资源来学到自己最喜欢那些知识和技能;你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到比其他人更深、更精、更精彩,你完全可以潇洒地对全世界甩一句——


“要啥自行车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到啥时候我就再也不用考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