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术、音乐、自然:我们的名字不叫“副科”!
今年北京的春天,沙尘天气很多。一天,看着窗户外面昏黄的天空,办公室的几位同事发出感慨:“没法去室外跑步了”,“不能去公园踏青了”,“孩子们的体育课又黄了”……最后一个感叹引发了大家的讨论。“遇到恶劣天气,小学生们如何上体育课呢?”有人说:“学校有室内体育馆”,有人说:“改在教室里看录像”,但更多的家长们说,如果不能室外活动,体育课的时间很可能会被语数外等主课侵占。
有位家长讲了他家孩子“苦大仇深”的一件事:沙尘天气,体育课在教室内上。班主任数学老师走进教室,问体育老师:能否给我十五分钟时间,我讲评一下数学单元试卷?体育老师说:整节课都给你。孩子们一片哗然。我们首先应该肯定数学老师的认真负责,对她而言,这节课相当于是额外加班。但最令猴叔感慨的是体育老师的态度。这种态度说明老师的两个观念:一是自以为体育课不能室外活动就没什么可上的了;二是自认为体育课的重要性不如语数外等主科,可以给主科让路。

体育课不能在教室里上吗?给孩子们讲讲运动科学,讲讲人体的骨骼和肌肉;介绍一种运动项目或球类比赛的规则;看一场精彩比赛的录像或体育电影的节选;讲一位体育明星的故事;请孩子们分享各自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喜欢的理由……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啊。
至于第二个观念,猴叔觉得,如果体育、美术、音乐、自然等科任课的老师们,自己都觉得这些课程不重要,觉得自己的地位较语数外老师低人一等,甘愿主科老师侵占自己的课时,那怎么能指望孩子们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感悟体育、艺术和大自然的魅力,爱上体育、艺术和大自然呢?
今天,猴叔很想替这些小学阶段所谓的“副科”做个代言,替它们大声呼吁:我们不是可有可无,我们值得尊重,我们充满了魅力,对孩子未来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01 体育
体育本身就有一个“育”字,是育人的重要形式,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多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好处,不用猴叔多说了。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在镇中心小学,他走进五年级一班的课堂,亲切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习大大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习大大引用的是毛泽东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中的文章中的一句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一席谈话刷了屏。唐校长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第一条就是终生运动者。在他的中学,高一新生一报到,先要测试引体向上和俯卧撑,然后高中学习的第一个挑战就从体育锻炼开始。
唐校长之前,上一位爆款出圈的校长,也是因为体育。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西关乡西关小学校长张鹏飞,对课间操引不起孩子们兴趣的情况深恶痛绝。他身体力行地将鬼步舞引入小学校园,带着孩子们一起跳鬼步舞。不仅全国的家长都称赞他为“别人家的校长”,连很多美国网友都因此赞赏中国小学教育理念的先进、校服的漂亮、老师和孩子们的快乐阳光。
02 美术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走进校园。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习大大回到母校。他都去了哪里?一共三个地方,第二个地方是西体育馆,而第一个地方就是清华美院。我们都知道,清华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以工科专业最为著称,为何习大大却选择了艺术类的美术学院来考察呢?
在清华美院参观时,习大大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猴叔曾与大家分享过这张漫画,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在从信息时代进入概念时代。概念时代的主角是创造者和共情者。概念时代人们的核心能力不再是信息时代的高知识和高逻辑,而是高概念与高感性。高概念能力包括:创造艺术美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高感性能力包括:理解他人,了解人际交往的微妙,找到自己的快乐并感染他人,以及打破常规、探寻生活的目标和意义。而概念时代人类的代表形象就是漫画中这个任性洒脱的艺术家形象,腰杆比以往更挺直,笑容比曾经都灿烂。丹尼尔·平克预言:未来,开宝马的将是坐拥百万的陶工,而程序员却只能在快餐店擦柜台。
03音乐
既然提到丹尼尔·平克,我们就接着说他的理论。平克在《全新思维》这本书中,将概念时代人们需要的最核心的基本能力概括为6项: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其中交响力的培养,就与人的音乐智能有关。
其实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早使用的教育手段就包括音乐。很多人都会用音乐来进行胎教;新手爸妈会给孩子唱摇篮曲,安抚他入睡;最初的早教,金宝贝、美吉姆、奥尔夫打击乐,也都充满了音乐教育的元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人的世界,受到商品经济和互联网业态的影响,他们也和我们大人一样,渐渐退化成了“视觉动物”,而音乐则降格成为了视觉信息的BGM。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最能培养一个人的信息整合能力,即把独立的各个因素整合在一起,纵观全局,突破边界,跨界感悟的能力。比如从古琴曲中听出“泱泱乎高山、澹澹兮流水”,从钟磬琴瑟中听出“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淫”,这是中国古代圣贤的交响力。从肖邦的钢琴曲中听出波兰民族的苦难和抗争,从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听出命运之神的敲门声,这是西方音乐蕴含的交响力。交响力本是人类的天性,在信息时代逐渐衰退,而将来的概念时代,它会重新塑造我们的世界。
04 自然
除了习大大和唐江澎校长等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青少年”眼镜化“的问题,当代大城市的孩子们普遍还有另一种“病”,叫“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概念。洛夫在书中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洛夫提到,人生最大的深坑不是贫穷,而是陷入抑郁和焦虑。为什么丰衣足食,你仍有一颗不快乐的心?洛夫通过大量调研和实例指出,抑郁、焦虑、肥胖、注意力紊乱,源头其实在儿童时期的“自然缺失症”。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地面硬化,父母阻碍儿童在户外玩耍,可供玩耍场地的减少,以及电子产品的日益盛行,现代大城市的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系被严重地割裂了。

前几年猴叔举办的研学营中,我们借助各种机会带孩子们亲近自然,去山顶上看星空,到山沟里扑蝴蝶,走进自然保护区认识野生动植物,安装红外相机……但是,一年一次、一次一周的营地活动,要疗愈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条件承担这一责任的,首先是家长,其次就是学校的自然课了。小学的自然课,包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各种学科,还会有一些观察的任务或动手的小实验,如果再能多组织几次户外的自然主题实践,一定会让孩子们爱上这门课程的。
体育、美术、音乐、自然的小学老师们啊,咱们一定不要自己给自己头上扣上“副科老师”的帽子,别觉得在学校里是“二等公民”,比起语数英老师来低人一等,遇到考试、成绩、升学等强势指标就自觉让路。我们也应该在校园里挺直腰杆走路,用充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笑容面对学生,将艺术的美好与知识的神奇传递孩子们,为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一粒粒小种子。是否进入升学考试范围又何妨?是否能用标化成绩来衡量又何妨?我们培养的是拥有“健全而优秀的人格”的“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后记:就在猴叔写完本文之后,恰好看到一则新闻——“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体育、美术、音乐、自然:我们的名字不叫“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