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过时了吗?

上一次,我们选了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名人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来和大家一起分析,语文学习如何超越死记硬背的套路,上升到对观念的辩证、思想的领悟和意义的追寻。今天,猴叔沿着培根的这句话继续和大家探讨,这句400多年前说出来的话,是否是永恒的真理?放到今天的时代,是否仍然成立,或者会遇到挑战?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地立刻回答:“当然是永恒的真理,永远不会过时!”真的吗?大家这么想,可能只是因为它一直出现在墙上,从没有被抹掉而已。


我们先看看弗朗西斯·培根生活的年代,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最大的历史背景就是资产阶级的迅速兴起和海上贸易的兴盛,纺织业是代表性行业之一。因为纺织业高额的利润回报,引发了农业和农民的地震,大量耕地变成牧场,失地农民变成纺织厂里的工人,这就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有知识、有商业头脑的人成为资产阶级或其高级雇员;懂航海技术、会说外语的人成为海上贸易的投机家或其高级雇员;不识字,只有体力和简单生产技能的农民,只能成为最底层的雇工。这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这句话的时代背景。

培根之后大约150年左右,发生了工业革命,内燃机成了人类生产力的倍增器,站在引领生产力前沿的是那些拥有知识、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工程师、发明家。在工业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可以翻译为另一句名言——“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此后又过了150年左右,发生了信息革命,大规模的生产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信息和互联网成为驱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站在生产力顶峰的是在硬件、软件、互联网和商业模式领域不断创新的那些人,比如比尔·盖茨、乔老爹、埃隆·马斯克、马老师等等。在信息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可以翻译为一句俗话——“再不上网你就OUT啦!”


如今我们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的末期,下一轮浪潮的前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通讯技术和云计算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设备之间、人与云之间的信息交互成本变得极低,而效率大大提升,云端内容存量巨大的同时增量倍速提升。人人都在网上生产知识和内容,获取知识的壁垒被消除,大学的围墙已经“倒塌”。新的知识平等、教育平等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几乎无限制地随时获取人类几千年来累积的所有信息。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边际效应出现了,人人都能轻易获得的东西,一定不会是生产力的核心。更何况,人类在信息处理、计算、视觉听觉辨识、统计分析、预测判断等方面,已经被AI越甩越远了。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AI的力量堪比钢铁侠、雷神、灭霸,我们人类顶多也就是无法变身的班纳博士。

没错,“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过去我们理解的层面来看,确实是过时了。我们有个褒义的成语叫“博闻强识”,就是说一个人什么都知道,什么内容都能过目不忘。后来夸这类人为“行走的辞典”、“东方电脑”。至今还有一些娱乐节目热衷于呈现这些人的脑力。比如无边无际的百科知识问答,那些能一站到底的,知道答案背后的意义吗?能背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首都,不如去过其中的两三个,还知道自己最想去的下一个是哪里,到那儿要看点什么。一帮孩子在节目中比赛珠心算,简直就是大型坑娃现场,全国所有会珠心算的孩子的算力加在一起,还不如我们手边一台几百块钱的手机。这种对“知识就是力量”的展示节目,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人类自娱自乐的乌龟赛跑。

如果明天,知识不再是一个人生存、发展、追求幸福与自我实现最可依赖的力量,那么什么是我们赢得未来的力量呢?上面这张漫画是猴叔最近在读书时看到的,人类进步的脚步从依赖体力劳动的农耕时代(代表形象是勤劳淳朴的农民),到比拼技术技能的工业时代(代表形象是五大三粗的工人),又到知识就是力量的信息时代(代表形象是西装革履的白领),下一站忽然变成了任性洒脱的艺术家形象,腰杆比以往更挺直,笑容比曾经都灿烂。这个时代被成为概念时代。概念时代的提出者就是名著《驱动力》的作者、未来学家、商业思想家丹尼尔·平克。


平克认为,概念时代的帷幕已经开启,其经济基础就是物质财富的充裕、亚洲的崛起和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概念时代的主角是创造者和共情者。概念时代人们的核心能力不再是信息时代的高知识和高逻辑,而是高概念与高感性。高概念能力包括:创造艺术美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高感性能力包括:理解他人,了解人际交往的微妙,找到自己的快乐并感染他人,以及打破常规、探寻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平克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未来,开宝马的将是坐拥百万的陶工,而程序员却只能在快餐店擦柜台。

这个趋势并非即将到来,而是已经出现,现实告诉我们,下一次浪潮的海水已经“没过我们的脚面”了。早在2000年,美国学者就提出了“文化创意人”的概念,并判断美国的文化创意人亚文化圈的规模达到5000万人。200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城市规划师理查德·佛罗里达锁定了3800万个美国人,将他们定义为“创意阶层”。从70年代至今,美国以作家为谋生职业的人增加了30%,以作曲或演奏谋生的人增加了50%。英国学者将设计、表演艺术、研发、电子游戏等15个行业归纳为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每年的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并预测15年内全球创意产业产值将超过6万亿美元,高概念将帮助发达国家排在世界经济体的顶尖地位。


身处这样的潮流中,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挂在大中小学楼道里的那句口号:“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发现,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这句话来“鸡娃”。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学好知识,提升标化考试成绩,考上更好的大学,你们就会拥有更好的未来,更强大的造福社会和自己的力量。“知识”两个字,被限定在高考覆盖的那些科目的领域;“力量”两个字,被用分数来衡量。

决胜未来的高概念能力和高感性能力,似乎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漫画中那个手拿调色盘和画笔,腰板挺直,笑容灿烂的未来公民,似乎还没有成为家长和老师们教育塑造孩子的目标。如果我们不想把“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从墙上摘下来,我们就一定要对“知识”的范畴进行重新定义,对“力量”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标准进行重新思考。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所谓的“科学鸡娃”,其实就是在按照信息时代人才的模板,强化培养概念时代的新人类。我们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完全走错比赛场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过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