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不要打断孩子的“心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你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的事情当中,忽略了周围的世界,忘记了时间,等你终于完成这件事情时,虽然身体可能很疲惫,但精神高度兴奋,身心愉悦,感觉很充实又充满了自信和满足感?如果有,你通常会在做什么事情时,进入这种状态?


“心流”这个心理学概念,可能你听说过,指的就是上述这种体验。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心流”(Mental flow)这个概念,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猴叔自己往往会在给一本很喜欢的绘本新书写导读时,或者是写一篇很有挑战的推文时,进入这种“心流”状态。有些朋友会在画画时或自由跳舞时进入“心流”状态,有些朋友会在打游戏时走进“心流”,我还见过少数民族的手工艺人在绣制民族服饰时进入“心流”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需要几个条件:1.我们主动选择的活动;2.能够专注一致的活动;3.有清晰的目标;4.有即时的回馈;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7.忘记时间的流逝;8.不断跨越更高的障碍。


“心流”状态有什么作用呢?“心流”的体验,首先是可以提升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能。“心流”状态高度的投入,能极大地调动我们的体力、脑力和创造力,达到我们平时难以达到的技艺、智能和创意的高峰。更重要的是,“心流”体验会带来我们人生中始终追求的,不可缺少的两个东西,一个是“意义”,一个是“幸福感”。“心流”体验能让我们对自己所致力的工作充满意义感和价值感,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和完成后获得积极情绪,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人生的丰盈蓬勃,从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小朋友会有“心流”体验吗?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做事没长性,三分钟热乎气儿。其实孩子们在面对他们喜欢,自己主动选择,还有一定挑战的活动时,是能够表现出长时间的专注的,也会浸入其中忘了时间,那可能就是进入了他们的“心流”状态。比如有的孩子会在玩儿模仿游戏(Pretend Play)时进入“心流”,有的会在毫无限制自由涂鸦时进入“心流”,有的会在玩拼图或组装乐高时进入“心流”。当然,很多孩子也会在玩网络游戏时进入“心流”,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游戏设计师们的心理学功力。我家猴儿子一般会在读书时进入“心流”,能一个人在阁楼上捧着一本纯字书看上半天不动窝儿,一口气读完之后,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书中的内容。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心流”状态的益处,那么如何保护孩子的“心流”体验呢?首先是理解孩子的时间观念,更合情合理地帮助他规划时间。我们大人每一天都有清晰的时间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是把孩子拉进我们的时间表,几点钟必须干什么,几点钟必须去哪里……如果可能,尽量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他的时间表,不要剥夺孩子在生活学习安排上的所有自主权。


时间表一旦定下来,我们需要提前给孩子提示:一小时之后我们出发去姥姥家;下午两点我们准时出发去游泳;晚上九点半必须开始洗脸刷牙准备睡觉……这样孩子就知道属于他的自由时间还有多长,应该干点什么自己喜欢的事情,是读一会儿书,还是画一张画儿,或是打开一个新的乐高启动组装。避免最后一刻才给孩子“响闹钟”:我们得去吃饭啦;5分钟之后出发去上课;赶紧去睡觉……把孩子从画了一半的画作或拼了一半的乐高中生拽出来,这种“心流”阻断的失望和沮丧,你一定能够理解。

少给孩子指定任务,多给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让他自主选择活动。“心流”体验一定是来自自己主动选择的活动,别人强加的任务是带不来“心流”的。我们家长要更多地把指挥棒交给孩子,让他来决定自己想干点什么,学点什么。我们做好环境和条件的准备就好,孩子要看书,家里就有大量好书;孩子想画画,家里纸笔俱全;孩子想做手工,我们给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孩子想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动植物,我们能陪伴他或允许他;孩子想劳动,就把家交给他。千万不能是:我觉得你该看看课外书了,然后塞给他一本别人推荐的所谓必读书;我觉得你该去锻炼身体了,于是让他完成跳绳、仰卧起坐等任务打卡;我觉得你该弹琴了,就必须坐在琴边,把练习曲弹上十遍八遍。

在孩子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时,避免打扰他,无论是指导、批评,还是表扬、鼓励,都是多余的。家长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儿,一起学习?可以,但前提是得到他的邀请或经过他的同意,并且要走进他的世界,按照他的规则来玩儿,而不是把他拉进我们的逻辑,按照我们设定的套路去游戏。有句箴言——“永远不要教孩子怎么玩儿。”在玩儿这件事情上,孩子比我们想象力丰富得多。没人规定玩具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来玩儿;没人规定只能玩儿玩具,不能玩儿身边的其他物品;没人规定画画时,天空必须是蓝的,草地必须是绿的,太阳必须是红的……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时,我们当个观察员就好,既不要去教他(因为你根本不如他),也要忍住批评吐槽的冲动(你画的什么玩意儿啊,你拼错了,你得看说明书),连表扬和鼓励都是多余的,因为他投入这件事的动力是自己喜欢,而不是为了让你满意。

包容孩子“心流”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孩子“心流”活动的结果,未必是我们期待的那样。可能不是一幅工整秀丽的图画,而是满地满墙的颜料和“人体彩绘”一样的自己;可能不是精致的工艺品,而是浪费了原材料,甚至弄坏了工具;可能不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是把家里的电器拆了又装上,还多出来几个零件……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孩子一两次活动的作品成果,而是他通过“心流”体验,开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某件事上萌发的兴趣和找到的意义,以及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聊完了“心流”的话题,我们自己不妨想一想,自己曾经在哪个活动中进入了“心流”状态,得到了什么收获。也想想自己的孩子,曾在哪类活动中进入“心流”,我们可以如何保护他这种宝贵的“心流”体验。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注意,不要打断孩子的“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