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掉四个“点儿”,让“熊孩子”变成“能孩子”
你最近一次被孩子折磨到崩溃是什么时候?因为啥事儿?随着孩子天天长大,学会的本事越来越多,想法越来越疯狂,胆子越来越大,他们的破坏力也在与日俱增,仿佛一匹Hold不住的小野马,咱们家里可不是草原啊。有家长说,孩子就是从火星上派到地球来给我们捣乱的。国外俗称“小怪兽”,我们过去叫“淘气包”,现在呼之“熊孩子”。
孩子们那么满的能量柱,那么全的技能包,咋就不能用在正经地方呢?如果能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来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能量,成为一个智能强大、样样都能做好的“能孩子”,而不是处处闯祸和捣乱的“熊孩子”,那该多好啊!怎么把咱家的“熊孩子”变成“能孩子”呢?猴叔说,太简单了,去掉底下四个点儿,“熊”就变“能”了。那么这四个点儿,分别是哪四点呢?

第一点,我们的胆子要大一点儿,也就是要去掉怕麻烦的心态。孩子们的学习和我们成年人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范畴要广泛得多。对于我们大人,只有规规矩矩地坐着,一本正经地看书、听课、背单词、做题才是学习。擦地、刷碗、洗衣服是做家务;踢足球、打篮球、跳操是运动;听歌、唱歌、画画、弹琴是放松休闲;逛街、试穿、比价、买单是购物,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活动统统都是学习。
孩子们的探索和学习是没有边界的,他们不懂得画画要画在纸上,而不是墙上;他们不知道唱歌应该在歌厅,而不是在餐厅;他们不理解跳舞应该在练功房和舞台上,而不是在浴室里和床上;他们不清楚,为什么刷碗洗衣服时要注意,不要把水洒在地板上。我家猴儿子小时候看大人洗衣服很感兴趣,但他真心还不会搓衣服、投衣服,而且控制不住盆子和水。妈妈很大胆地给他一个小盆,几件自己的小衣服,让他在卫生间里动手实验。即使水洒了一地又怎么样呢?即使自己浑身湿透又何妨?接着洗个澡就行了。还有一个阶段,猴儿子特别抗拒洗澡,每次大人给他洗澡都跟打仗一样。我索性把洗澡变成泼水节,我泼他,也让他泼我,抽空给他打打肥皂、搓搓泥,结果洗澡从他最怕的活动变成了大爱的项目。
有的小孩子特别喜欢涂鸦,聪明的家长索性把家里的墙壁贴上黑板一样的可以擦写的壁纸,让孩子画个痛快。家是我们的生活空间,也是孩子的探索空间,为什么必须是符合我们需要的整齐、干净、精致、规矩的样子,而不能是孩子需要的灵活、安全、可移动、可拆解组合的样子呢?

第二点,我们要站得远一点儿,也就是在孩子玩耍和探索的时候,要克制住自己上去指导帮助的冲动。孩子都是玩耍的专家,他们如何玩儿一个玩具,如何开展一个游戏,一定是按照他们当前最敏感的领域和最快发展的智能来发起的,也是对于现阶段的他们学习效率最高、快乐度最高的。大人常常不明白这个道理,拿我们脑子里陈腐僵化的条条框框去看孩子,觉得某个玩具应该怎么玩儿,某个游戏应该是什么规则。
我们以为,积木一定是用来训练空间智能的,可以帮孩子提升空间想象力。但有的孩子不是一块块地码积木、盖大楼,而是拿起两块积木敲敲,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此时孩子可能正处在听觉的敏感期,他要探索各种不同质地材料发出声音的不同,他的听觉智能正在快速发展呢。有的孩子喜欢把积木扔起来再接住,可能他正处在胳膊和手部肌肉发育的关键期,他用这种方式锻炼自己的身体动觉智能。我们要是跳出来指导和纠正他们,那不是硬把“能孩子”逼成“熊孩子”嘛。
很多小朋友都有玩儿假装游戏(Pretend Play)的敏感期,爱和大大小小的毛绒玩具一起过家家。我家猴儿子在这个年龄段,却喜欢揪住和他个头差不太多的大个毛绒玩具练摔跤,看上去有些暴力,颇有“熊孩子”特征。我们却理解,这是他大肌肉快速发育的阶段,他需要感受和锻炼自己的力量。于是我们不但不拦着他摔毛绒玩具,还和他一起在床上摔跤,玩得不亦乐乎。

第三点,和孩子一起,我们的节奏要放慢一点儿,也就是去掉我们成人世界里总是赶时间的焦虑感。现在的大人,干什么事儿都像是“打卡”,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品尝美食,读畅销书还是追剧。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有一个信念——“多比少好”。这种信念延伸到亲子相处的时空中,就体现为一种赶时间的焦虑,总是拉着孩子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学那个,仿佛每天“刷”的事情越多,孩子们的收获也就越大,我们父母也就越成功。
其实越是小的宝宝,生活越简单规律越好,一天中安排的活动不宜太多。大一点的孩子也不可能跟上我们成人世界的节奏。总是催着他去做下一件事,就会不断地把刚刚沉浸在一件事情中的孩子硬拉出来,破坏他的专注力,干扰他的学习。很多家长眼中永远坐不住,没有三分钟热乎气儿的“熊孩子”,其实就是小时候这样被家长逼出来的。
我家猴儿子两岁多时一度痴迷数字和英文字母,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上街时沿着路边停着的小汽车一个一个地读车牌号,读得不亦乐乎。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走路的速度会比正常慢好几倍,有可能耽误事儿。有时候计划去公园玩儿,但在门口读车牌的时间就耽误了在公园里划船、开电动车的时间。我们觉得公园里面更好玩儿,但孩子这个阶段觉得认读字母和数字最好玩儿,说明他在这件事情上学到的知识和收获的快乐会比其他活动更多。我们只管把时间交给他就好。后来的成长中,猴儿子一直保持着对算术和逻辑的兴趣,也确实在数学方面特别有自信。这是他自己玩儿出来的,而不是我们刻意培养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时间交给他来支配。

第四点,我们的功利心要少一点儿,也就是在孩子成长这件事情上,去掉我们的虚荣心。要明白,孩子不是为了我们的要求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学习;孩子不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成就感而成长,而是为了他自己未来的全面能力和幸福人生而成长。晒娃、拼娃并不能帮孩子建立自信心,只能帮我们维持虚荣心。而代价是牺牲孩子最宝贵的成长和学习的时间,让他们的能量消耗在很多根本没用也根本不喜欢的事情上。
猴叔最想不明白的一点就是,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机构在办珠心算这类的培训班,还有很多电视娱乐节目在让孩子们比拼心算速度,让小学生和中学生们比拼百科知识的记忆。让孩子们学珠心算,练最强大脑的家长,你们是从20世纪上半叶穿越来的吗?你们没有用过智能手机吗?不会百度吗?猴叔以为,孩子们会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分析现实问题,用数学的基本逻辑来辅助思考和表达,比口算速度,甚至比会背三角函数公式和会微积分都有用。而这些基本的概念和逻辑,可能就是在他小时候自己管理零花钱,自己玩拼图和组装乐高,自己看脑筋急转弯时领悟的。
未来的“能孩子”,一定不是《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而是面对图书馆里整面墙的古今中外诗集时,能选出几本自己喜欢的,打发半天的时光;一定不是能记住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首都是哪里,而是面对世界地图时,有去哪里旅行的冲动,并且知道要到那个国家去看什么,感受什么;一定不是会用拗口的文言文,串一大堆故纸堆里的典故,写出一篇谁都看不懂的奇文,而是能通过典籍和古代的先贤对话,从中吸取杰出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

各位亲,当你们下次因孩子的淘气、不听话、不配合而焦虑、苦恼甚至崩溃时,你不妨在纸上写一个大大的“熊”字,然后看看下面的四个点儿,回忆一下猴叔说的四点,想想你怎么一个个地把点儿抹掉,让你家的“熊孩子”变成“能孩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减掉四个“点儿”,让“熊孩子”变成“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