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半到六点,孩子们干点什么?

今年的两会,好像关于学校教育的讨论特别多,让我们这些扮演吃瓜群众的焦虑家长们,对未来的变化充满了期待。有位代表提出一个建议:小学生们下午三点半就下课了,家长们五点多才下班,孩子没人管,建议小学改成晚上六点放学。


消息一出,几方面反响完全不同。家长们鼓掌欢迎,没有老人帮忙的家庭,孩子真的没人管,天天翘班不可能,交给托管班、小饭桌,安全没保障,学习不正规,父母不放心。如果能在学校待到六点,还把作业都写完了,就免去了很多麻烦,甚至少了辅导作业的“苦难”。小学生们跳了起来:多数孩子都盼望早点放学,中午就回家才好。毕竟学校里约束多,纪律严,有老师管着,玩得不痛快,学得不自由。老师们有苦说不出:本来小学老师就很辛苦了,放学后还要备课,回家后还得批改作业,还要或主动或被动地在微信里跟很多家长交流。六点放学,他们七点都下不了班,回到家还得批作业、判卷子,严重透支老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啊。

孩子们的刚需是想要更多的自由时间;家长们的刚需是希望孩子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待到自己下班,最好还能学点什么;老师们的刚需是不能再给他们施加更大压力了。三方的诉求看起来是矛盾的,难道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其实这还是一个资源投入的问题,小学生们每天下午课后两个半小时的时光如何安全且有意义地渡过,既不能甩给家庭,也不能压榨班主任,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重视,并投入恰当的资源。


小学校园当然是最安全的,也先天具备了大量现成的资源,比如教室、操场、多功能场馆、书籍、学习用具等等。我们不妨先设想一下,如果这课后放学前的两个半小时,孩子们在学校渡过,他们希望干点什么,我们家长能接受他们干点什么。

猴叔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运动。大多数小学生户外运动的时间都太少了,在教室里乖乖坐着的时间太长了。如果天气允许,真希望他们每天能在外面运动两个小时,无论是正规的足球、篮球、排球运动,还是娱乐性的跳绳、跳皮筋、砍沙包。我家猴儿子最喜欢放学后去学校旁边的小花园里和一大帮男孩子们踢野球。水泥地、没线、没球门,多大的孩子都有。更糟糕的是,那个小花园也是社区老年人们锻炼的场地,还有坐着婴儿车的、学走路的、踩着脚踏车的更小的孩子们在这里活动。野球的小学生们,在别人眼里就是一群狂野危险的“小怪兽”。三天两头传出消息,谁家孩子不小心闷到老人了,谁家孩子和别的孩子或大人发生冲突了……我们每天都是提心吊胆,但又舍不得把欢蹦乱跳的孩子关在屋子里。


与此同时,学校里的操场、篮球场、排球场都在晒太阳。如果每个小学都能用好,甚至扩建它们的体育场地、场馆和设施,让孩子们在课后两个半小时里有组织地运动起来,那可真是太好了。要实现这个目的,学校需要投入,改扩建运动设施,增加专业的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尽可能保护好孩子们的安全。同时家长们一定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能够容忍孩子在学校里参与竞技性运动或自由玩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不要磕破点皮,受点小伤,就找学校和老师的麻烦;发生点冲突,就要跟对方家长计较个清楚。如果这一点不改变,学校就不敢大规模地让孩子们户外运动,受损失的还是咱们的孩子。

猴叔想到的第二件美妙的课后活动,就是在图书馆里自由地看书。如果小学生们每天能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他们的受益之大,无可估量。不论是对于课内成绩,还是对于全面发展,自由阅读都是一本万利的完美计划。我们身边很多小学校都有教室图书角,有集中的阅览室或图书馆,更好一点的还有走廊书架。如果图书馆能在课后对孩子们开放,欢迎孩子们来这里选书、读书、借书,我敢打赌,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上蹿下跳的“劲量小子”,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安安静静的“小读者”。


有人问,如果我家娃不爱读书怎么办?猴叔说,或许有孩子不爱看书,但没有孩子不爱听故事。如果图书馆里有老师能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哪怕就是简单地给孩子们读读《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一定能吸引很多孩子来到这里,而且能把很多原本不爱看书的孩子,变成“小书虫”的。这件事要实现,需要学校在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和藏书方面加大投入,增加图书管理员,培养阅读老师。猴叔最看不下去的一件事就是:小学校里干净明亮的阅览室,一把“铁将军”把门,里面各类崭新的书籍在书架上等到地老天荒,外面很多爱书的孩子只能隔窗眺望。

第三件有意思的事是动手制作。或许是干点木匠活,或许是做做安全的物理化学实验,或许是自己用学校提供的部件搞点发明创造,按照自己的想法组装点小东西,甚至是帮学校种种花,除除草,刷刷墙,修理修理桌椅板凳都好。小学生们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了,课堂上小手只负责拿笔,回到家很多家长连饭盒都不让孩子自己刷。要知道,在他们这个年龄,史蒂芬孙已经开始拆蒸汽机了,莱特兄弟已经开始做风筝、攒自行车了,爱迪生已经在火车车厢里做实验了,乔布斯已经打电话跟惠普创始人休利特要零件搞发明了。


亲自动手,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的最好课堂。学校需要提供适合小学生的场地、工具和原材料,最好还能有一些专业老师给予指导。特别是要宽容孩子们制作或实验失败带来的后果。弄坏了东西,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修理,弄脏了地面墙壁,可以让他们自己清洁,只是别因此就限制他们动手实验的冲动和想象力。

第四件奇妙的事情是小组学习。这件事,孩子们在家基本上没有机会体验,除非家里有三四个年龄差距不大的兄弟姐妹。在课内机会也不多,毕竟多数公立小学,一个班都有三十多个学生,座位都是摆成一列列面对老师的,鱼骨刺形式分组布置的教室,还是比较少见的。课上也不允许孩子们互相交流,交头接耳。孩子们平时的学习,从听课、写作业,到复习、应试,都是单打独斗型的,他们特别缺乏Teamwork的体验。


我们知道,无论孩子还是大人,脑力激荡、想象力爆棚的时刻,往往发生在几个人一起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场合中。这种小组式学习,不仅效率很高,而且能培养孩子们倾听、提问、质疑、反思、说服、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能力。

第五件猴叔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可能你看起来并不好玩儿。那就是学生预习明天课堂上老师要讲的内容。这有什么特殊的?预习不就是作业的一种吗?猴叔说的预习,其实是自主学习。以课本为基础,以辅导书和网络为扩展,自己读书并思考,不仅消化吸收课内的知识点,完成基础知识的记忆,还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延伸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们的预习能达到这种效果,老师们在明天的课堂上就可以完全抛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实践“翻转课堂”,把讲台交给学生们,让授课变成一场释疑解惑、信息拓展、意见交锋、彼此启发的大讨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让孩子们嗨起来停不住的。

猴叔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情,看起来也一点不新鲜,那就是继续深入学习学科的知识,我们不妨称为“学科深研”。我们都知道,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在进行着大量语数外主科的辅导培训,学生在校外机构上的课程,往往会超过课内的进度和深度,通俗地说就是“抢跑”。这当然不值得鼓励和大范围推广,不应该成为孩子们彼此竞争的手段。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智力和兴趣发展千差万别。确实有少数孩子,特别适合,也特别喜欢学奥数;也有部分孩子特别愿意沉浸在语言环境中,更早更好地掌握第二门语言;也有少数孩子喜欢语言艺术,愿意花时间进行写作训练……这种自主选择的学科深研,也可以成为少量孩子课后两个半小时的主业,也许一些属于未来的学者、大师,就会在这种自发学习的土壤中成长起来。

对于小学生们下午三点半到六点的安排,猴叔自己做了以上六种美好的空想。究竟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家长、学生、老师们的痛点,大家不妨调动一下想象力,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下次再提出这个提案时,能有更现实,更体现各方诉求的解决方案出现。你有什么好主意,欢迎在留言里分享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下午三点半到六点,孩子们干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