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比喻,读懂孩子——《孩子如何思考》
你发现没有,现在年轻的家长们经常用极有创意的比喻来形容他们的孩子,比如小学阶段的孩子是“神兽”,幼儿园的孩子叫“小怪兽”,满地爬的小宝宝叫“四脚吞金兽”……为什么大人总爱把自己家的娃娃比成动物呢?我想,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们普遍感觉孩子的行为难以理解,和孩子沟通、讲道理十分困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不容易,孩子的思维想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明明是你生养的他,但你却找不到这个“产品”的说明书。没错,研究儿童的心理,是全世界从事的人最多的一门学科,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在研究,但也是未知领域最多的科学,甚至超过研究成年人的心理学。
把孩子比成“兽”,并无助于我们增进对他们的了解,今天猴叔要跟大家分享的几个有意思的比喻,却能让我们对儿童的思维方式有所洞见。当我们了解了孩子如何思考,与我们成年人有什么不一样之后,就不再会为一些细节而纠结了,也不再会为一些功利的目标、攀比的尺度而焦虑了。

第一个比喻——灯笼与手电筒。这两个照明工具我们都熟悉,它们有什么区别?灯笼的光是发散的,会让周围都亮起来,各种事物都可以被看到;而手电是聚光的,只有对准的地方很小的范围能被照亮,其他我们不关注的地方仍然沉寂在黑暗中,不会被我们看到。儿童观察世界的方式,或者说学习的方式,就像灯笼,而我们成年人的观察力、专注力则像手电筒。对于成年人,身边的很多事物、元素都是熟悉的,因而会被大脑忽略,大脑前额叶皮层会帮助我们过滤掉熟悉的、不重要的所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信息,而让我们集中在陌生的、新鲜的信息上。这样既能保证我们的大脑工作能耗处于最经济的状态,也能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学习、应对当前主要任务。
但对于儿童来说,很多事物都是新鲜的,他们的观察和学习对象无处不在,他们的注意力更加发散,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全面的了解认识世界,感受人际关系,觉察自己的能力。因为灯笼与手电筒的不同,大人在于孩子交流时,就会产生一些隔阂。比如,躺在婴儿床上的小婴儿,妈妈为了让他观察,刺激他兴奋,在他头顶上挂了一个电动旋转玩具,我们都见过的那种挂件。但妈妈发现,孩子的眼睛运动,却是随意的,没有跟着旋转的玩具在转,但他又非常专注地在看着什么。通过仔细的观察,妈妈终于发现,孩子其实盯着在看的是房间房顶上正在四处飞舞的一只苍蝇。大人以为观察电动玩具的旋转是学习,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看房间里飞的苍蝇也是学习。
再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小Todller,妈妈带他去公园,他却被公园大门前的一小段上下坡吸引住了,一遍一遍地上坡下坡,走得不亦乐乎。妈妈急着带孩子去公园里面看花草,看湖光山色,殊不知,现在最吸引孩子的就是自己走坡路的训练。理解了灯笼与手电筒的差异,我们就能更好地顺应孩子的注意力特点和学习习惯,避免以大人的意志为主设计孩子的观察和探索,避免忽略孩子自己的兴趣,打断他自发的、也是最高效的学习进程。

第二个比喻——饼干与西兰花。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实验。1-2岁的宝宝爱吃饼干还是西兰花?猜也猜得到,绝大多数宝宝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饼干。实验者选择了18个月的宝宝,然后在他面前,表演吃西兰花,做出很美味享受的样子,再表演吃饼干,做出很恶心难吃的样子。然后实验者对宝宝说:“请给我一些吧?”18个月大的宝宝,普遍会在不解和犹豫之后,递给实验者西兰花。因为他们发现,实验者刚才表现出了对西兰花的喜好和对饼干的厌恶。而同样的实验,对象换成14个月的宝宝,结果就大相径庭了,多数宝宝会递给实验者饼干,因为他们并没有理解实验者之前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地觉得饼干好吃。
这个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儿童理解别人、与别人共情的能力是习得的,与孩子的年龄和经验有关。听懂我们大人的话,主动配合大人的要求,理解大人的感受,体察大人的情感,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过分要求很小的孩子理解大人并配合,是不现实的。但这种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阶段和孩子讲道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对于孩子的智力与情感的发育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个比喻——大圈与小圈。妈妈们都曾经为一件事而纠结过,就是分离焦虑。有可能是休完产假开始上班时与宝宝的分离,也有可能是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或托管班时与妈妈的分离。婴儿时期建立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形成最初的安全感,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重要,但面临分离体验时,这种依恋关系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曾设计了一个动画片实验,请1岁左右的孩子看一段视频,片中一个大的圆圈代表妈妈,一个小圆圈代表宝宝。“妈妈”正在沿山坡向上移动,“宝宝”处于山脚的位置。这两个圆圈像人类的母子一样互动。突然“宝宝”开始跳动,发出婴儿的哭声。此后,被试的孩子会看到两种结果,一是“妈妈”从山坡上下来靠近“宝宝”,二是“妈妈”继续向山顶移动。实验者发现,同样大小的孩子对于两种结果表现出了不同的关注,部分孩子更加注视第一种,而另一些孩子更加注视第二种。并且被试的孩子表现出了对“宝宝”行为的不同预期,有的预期“宝宝”会主动靠近妈妈,有的则不会。
心理学家根据实验,总结出了孩子对于与妈妈分离的四种不同“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认为,特定的某个成人是爱的可靠来源,当这个人离开时会感到焦虑,返回时会感到快乐。“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照顾者离开和返回时都不愿意与他们互动,这些孩子既不会因为分离而哭泣,也不会因为重聚而开心,因为他们认为表达情感并无助于分离问题的解决,于是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感。“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在照顾者离开时会异常焦虑,当照顾者返回时,他们也很难被安抚。最麻烦的是“紊乱型”的孩子,他们没有建立起前后一致的期待,会从一种行为模式忽然转向另一种,令人无法预测,今后的成长中他们也特别容易遭遇问题和挑战。

第四个比喻——毛毛虫与蝴蝶。我们都知道,毛毛虫是蝴蝶的幼虫,但两者之间差别是那么大。人类的童年期和成年期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如毛毛虫和蝴蝶的外形。孩子不需要面对成年人生活中的种种情况,不需要独立谋生,不需要自己保护自己,不需要参与社会竞争,他们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学习,认识周围的世界,并且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来设计,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而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就会将自己所学所想的付诸实践。
学者提出,在孩子与成人之间,也有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分工。孩子就像是人类的研发部门,一群空想的人通过头脑风暴产生各种奇想;而成人则像是生产与销售部门。孩子来发现,我们来实施。孩子们想出上百万个新创意,大部分没什么用,而我们则负责找出其中三四个好的点子来付诸行动。未来的世界真的是由现在的孩子来设计的吗?完全正确,我就给你举一个例子。埃隆·马斯克儿时有三个梦想:一是玩互联网;二是从太阳获取能源;三是飞到外太空去。成年后,他自己居然全实现了,而且还捎带手多做了一个电动汽车。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四个比喻,可不是猴叔发明的,是我从书里看来的。没错,猴叔又要给你推荐书了。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她是心智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引领了过去十五年儿童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如果想快速地了解她的研究成果,不妨看看她著名的TED演讲,这只会花费你不到20分钟的时间。
如果想深入地学习儿童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读一读高普尼克的著作《孩子如何思考》。读这本书,也许需要20多小时的工夫,但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洞见和反思。《孩子如何思考》,作者[加]艾莉森·高普尼克,翻译杨彦捷,湛卢文化2019年9月出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四个比喻,读懂孩子——《孩子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