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是孩子成功的金钥匙吗?从“棉花糖实验”说起

那天猴叔听到几位幼儿园年龄段孩子的家长们在一起聊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家谈着应该培养孩子哪方面素质,有说要养成好习惯的,有说要提升情商的,有说要培养逆商的,有位妈妈说:幼儿园的孩子,一定要帮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平时要训练他们“延迟满足”,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自控力强的孩子,将来成功的几率更高呢……


猴叔一听就知道了,想必你听到这里也明白了,这位妈妈指的“科学研究”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曾被儿童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奉为经典,特别是它跟踪被试者的时间长度,让人们觉得颇有说服力,非常靠谱。猴叔和大家简单重温一下这个经典的实验——

从1966年开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启动了一个实验,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选取了600多名4-6岁的孩子,将孩子带到一个封闭的房间中,在他面前放着一块棉花糖,米歇尔教授告诉孩子:如果能坚持15分钟别吃它,那么15分钟后你将额外再奖励一块棉花糖。若没坚持住吃了就没有了。教授离开实验的房间后,一台隐藏摄像机开始记录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地坚持到15分钟之后,得到了奖励。在这之后,教授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对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跟踪。他发现那些儿时能够控制住自己,通过“延迟满足”考验的孩子,拥有比其他孩子更加成功的人生。比如更好的SAT成绩、更高的学历、中年时更健康的体型、更低的犯罪率、更低的酗酒和吸毒比例等等。


看到这里,你都能得出和米歇尔教授一样的结论——童年时代的自控力,与成年之后的人生成就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自控力是孩子未来一生成功幸福的金钥匙。很久以来,“棉花糖实验”的结果让全世界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深信这一理论。但是,近年来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不断有学者通过实验和研究发现,当年米歇尔教授的实验,存在不严谨的地方。

米歇尔教授“棉花糖实验”的第一个漏洞是,没有考虑到家庭条件这个重要的变量。大家可以想见,同样一枚棉花糖,对于极少能吃到糖果的孩子,和家中各类高级糖果应有尽有、想吃就能吃到的孩子而言,诱惑力是有天壤之别的。决定孩子是否能等待15分钟的,除了“延迟满足”的能力,还有匮乏程度造成的孩子对物质享受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恰恰是物质的稀缺,使很多孩子不愿意冒等待15分钟的风险,要知道,在家庭环境中,看到好吃的不吃的结果,可能是被爸爸妈妈收起来,或被兄弟姐妹抢走。


2002年,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调查,他们在美国10个不同的地区招募刚出生的孩子作为观察对象,记录他们各个维度的数据,比如宗教、种族、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还有孩子自身的相关能力数据,像是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交流的能力等等,从这些孩子的童年一路追踪到他们的青少年时期。这项研究表明,孩子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他背后的家庭社会背景。而真正与孩子未来人生成功正相关的,其实是包括家庭条件在内的成长环境。

米歇尔教授“棉花糖实验”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考虑儿童大脑发育的差异。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孩子抑制住吃掉面前棉花糖的冲动的,应该主要靠大脑的前额叶。在大脑皮层中,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计划、控制、专注。它发挥作用的机理是抑制作用,通过抑制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神经元的活跃程度,来让大脑专注于一件事情,包括调动理性“延迟满足”。而前额叶恰恰是大脑皮层中发育最晚的部分,一般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4-6岁的儿童,前额叶的发育情况必然存在着差异,此时自控力的差异,不代表成年后大脑发育成熟时的能力水平。


米歇尔教授“棉花糖实验”的第三个问题是,这个长周期跟踪的实验可能会具有“霍桑效应”,或者说实验会导致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知道,很多针对成年人的心理学测验,都不能用在孩子身上,因为测验结果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自我意识的变化,让他给自己贴上标签,从而真的影响了他今后的成长。比如大人如果总是评价孩子内向,那孩子很可能会给自己打上内向的标签,形成深刻的限制性信念,影响他形成中的性格。


“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是有明显的成功失败之分的,实验者对于孩子自控力与人生成功相关性的先验性的导向,会对家长和孩子自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会在很小的时候就留下一个“失败者”的印象——“我没有通过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的测验”;或是一个成功的优越感——“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了心理学实验的考验,属于成功的少数孩子之一”。之后长达三十年的跟踪,可能也会强化被试者的这种自我认识,于是真地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就是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

2018年,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遍论文,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他们认为,在控制了家庭背景、智力发育等变量之后,孩子能否在未来取得成功,与儿时的“延迟满足”能力,没有什么相关性。而米歇尔教授自己也曾在2015年语重心长地说道:“若是因为没有等待那15分钟,便认为自己的孩子注定会失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真正重要的是参与者,即儿童本身自主评估等待的风险、并自主选择的过程。”


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也并不是全无意义,房间中架设的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内容,反而比最终的结果更值得关注。实验者发现,那些努力坚持不去吃棉花糖的孩子们,并不是傻傻地坐在那里跟自己斗争,他们发明了很多方法来让时间过得快一点。有的孩子会转移注意力,在房间里唱儿歌、跳舞,自己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会假装睡着了,不去看棉花糖;有的孩子会编造谎言,大声对自己说:这块糖有毒;还有的孩子会把胳膊背在身后,不让自己伸手去抓糖……这些画面,是我们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很好的材料。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控力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当然需要培养。当他们学习遵守秩序的时候,当他们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当他们要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当他们遇到外在诱惑的时候,他们都需要调动自己内心的自控力。但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自控力可能并不是一个可以单独拿出来加以测量的能力维度,它与很多其他因素有关联。自控力既不是因,也不是果,可能更像一个中间变量。我们不能以某个孤立的现象,就给孩子冠以自控力强或弱的标签,也不能将“延迟满足”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工具,要学会冷静地观察、全面地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复杂原因。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天我还看到一个另类的“棉花糖实验”。2007年,实验者用40位来自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普朗克研究院的学生和19只黑猩猩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食物,黑猩猩则是葡萄干,给被试两份食物,如果能忍住两分钟不吃,就可以得到6份同样的食物。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只有19%的大学生愿意等待两分钟,得到奖励;而72%的黑猩猩都选择了等待。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难道高材生们的自控力还不如黑猩猩吗?黑猩猩比人类更擅长“延迟满足”吗?大家不妨开动你们的想象力,大胆地猜一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可以把你们的解释发在留言区里,大家一起交流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自控力是孩子成功的金钥匙吗?从“棉花糖实验”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