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有料还是有毒?
你发现没有,每次寒暑假放假前最后一天,小学班主任老师和假期作业一起发给同学们的,还会有一些书,不是借给孩子们回家阅读的书,而是这个学期老师没收的,同学们偷偷带来学校在课上看的课外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漫画书。现在的小学老师,很多都允许学生带课外书来学校,可以在课间、午休的时候阅读,或是小朋友之间交流。但是,漫画书往往不在此列。为什么?老师们的理由很充分:因为漫画书孩子们会忍不住在课上看,影响课堂纪律。家长们也大都赞同,看漫画书最容易入迷,耽误时间,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再加上一些漫画书里的画面和内容的尺度,会挑战老师和家长的底线,因此在很多大人心目中,漫画书就和“大毒草”画上等号了。

猴叔说,家长和老师们禁止或限制孩子们看漫画书,这件事好有一比: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要知道,你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可都是看着漫画书长大的啊。你们少年时代追过的漫画,自己不记得了吗?罗大佑那首童年里唱到:“诸葛四郎和魔鬼党,究竟谁能抢到那支宝剑”,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唱的就是50年代台湾最流行的儿童漫画《诸葛四郎》。我们这些70后、80后们,伴随大家长大的是不是有日本的《机器猫》、比利时的《蓝精灵》、美国的《超人》和《蝙蝠侠》,还有男生们痴迷的《七龙珠》、《圣斗士》,女孩子们尖叫的《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你敢说自己小时候没干过把漫画书夹在课本里偷看的事情?没有和同学做过用零食或文具交换最新的漫画书的交易?美国就有句名言:“那些看着《阿奇》长大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漫画当成大毒草了呢?”(《阿奇》是美国40年代开始流行的青少年成长漫画)。

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看书,但却不愿意他们看漫画看到入迷。难道能让孩子们看入迷的书,一定不是好书吗?我们其实也经常这样看待学习,认为高质量的学习一定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果学得很嗨,像玩耍一样,那么一定学不到有价值的知识。我们也这样看待课外阅读,过程越艰辛,收获才丰富,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书,一定对孩子们没什么帮助……这可能是我们抵制漫画书的基本逻辑。但真相是,这个逻辑,在阅读领域并不成立。
首先,课外阅读绝对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收益率很高、效果很长远的学习。但课外阅读作为学习形式的特点是自主性与兴趣导向。我们可以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在自由自主的阅读活动中收获颇丰,但我们无法预设,他收获的一定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水平,是识字量还是逻辑思维,是对自然万物的兴趣还是对人类细腻情感的体察……这些都有可能,但需要孩子在自己与大量好书的交互中自选门径,在无限的可能与偶然中擦出火花。
一旦我们将自主性与兴趣导向从阅读中拿掉,换成功利性和目标导向,结果很可能是既没有达成目标,也磨灭了孩子的阅读内驱力。有美国的阅读专家说过:“正当我的小学成绩越来越进步时,我记得突然有件事让我不爱阅读了,那是因为我妈想强迫我读一些我不喜欢的书,他们不是太难,就是属于我不喜欢的学科……”

其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看漫画会影响学习,反而漫画阅读可以成为阅读其他书籍的途径。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即使孩子只读漫画,他们的阅读理解成绩也不会低于平均值。并且,漫画书阅读不会取代,也不会减少其他书籍的阅读量,长期读漫画的孩子,阅读量高于平均值。曾有研究者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漫画书放在初中学校的图书馆里,统计发现,放了漫画书之后,比没有放漫画书的时候,图书馆的使用人数增加了82%,而非漫画书的借阅量也增加了30%。学者们认为,漫画书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帮助小读者理解陌生的词汇和较复杂的语句;看漫画书可以增进其他种类书籍的阅读;爱看漫画书的学生,其语言学习和在校表现并没有任何负面效应。

第三,漫画是读者了解一门学科,一种事物,一位人物,一个知识点最快捷的方式,不论是大读者,还是小读者,都是如此。比如,政府就会结合当下的形势,在公共场所用漫画的形式,教广大市民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正确洗手等等。我们去银行或各种办事大厅,往往有漫画形式的小册子,帮我们了解办事的程序,需要准备的材料等等。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孩子们要了解流行病的有关知识和历史,最方便的就是漫画书,比如赛雷三分钟出的《病毒、细菌与人类》。去年美国大选鸡飞狗跳,川普拜登花式互撕,孩子们忽然对国家和政党萌发了兴趣,就可以趁热打铁看看《国家是怎样炼成的?》.很多在学校里老师同学们公认的“小万事通”、“最强大脑”,其实他们的知识来源往往都是这类有营养的漫画书。

以我家猴儿子的阅读实践为例,他可是漫画的大粉丝,漫画书在他的阅读“菜单”里占了很大的比例。上小学之前,刚刚开始认识一点字,他就可以自己看《蓝精灵》;低年级的时候喜欢《成长漫画》里面的内特,喜欢《丁丁历险记》里的阿道克船长;看了《幸运的卢克》,对美国西部充满了好奇,读过《高卢英雄历险记》,又对古罗马帝国萌发了兴趣;借着对篮球的热爱,刷了全套的《灌篮高手》;跟着《疯了,桂宝》学了不少冷幽默和怪知识;看了《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后,要求我们养了一只小猫;赛雷三分钟和陈磊半小时也都能让他读得酣畅淋漓……但是对漫画的热爱,完全没有影响他对纯文字的文学和科普读物的热度。去年暑假,猴儿子的阅读大餐就是《三体》、《魔戒三部曲》配《你好!三公主》。这个寒假,他在读《三国演义》和《饥饿游戏》的间隙,用一个晚上就刷完了五本数学主题的韩国漫画书。

快乐的童年,少不了几套让我们读得如痴如醉的漫画书,那些暴露年龄的漫画人物,也会成为我们相伴一生的童年回忆。漫画书并不是孩子们成长环境中的“大毒草”,虽然只看漫画书肯定是不够的,但我们没必要刻意屏蔽那些孩子们最喜爱的漫画书。要知道,快乐从来就不是学习的对立面,也不是阅读的对立面,当孩子欢喜、愉悦的时候,一定是他们获取知识最高效的时候。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漫画,有料还是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