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课外阅读,家长可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阅读推广人、“专业妈妈”写的帖子,讲的是她辅导儿子,通过课外阅读,提升学习成绩的经验。她提出,在课外阅读领域,家长也应该学会“科学鸡娃”,也就是有针对性地给孩子选择课外书,制定精准的阅读计划,以此帮助孩子在标化考试中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收益。猴叔拜读完之后,颇有感慨地评论道:“什么时候课外阅读也成了鸡娃的战场了?”


猴叔的观点一出,立刻引起了部分家长的抨击:“不能提升语文考试成绩,那怎么证明课外阅读对于孩子有用呢?”“小学生的课外时间那么宝贵,不可能有那么多兴趣导向的自由阅读,肯定是要有成绩导向的,老师和家长当然要对读什么、怎么读加以引导和限制。”“都凭着兴趣自由阅读,孩子们不都看漫画书去了?”……

或许是猴叔把“课外阅读”看得太神圣不可侵犯了,而把校内考试成绩看得太轻如鸿毛了,我真心不赞同,为了提升短期的成绩,而给孩子的课外阅读也设定清晰的目标,圈定明确的范围,制定详细的计划。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好有一比,为了让孩子现在爬得更快,就剪去他还在发育当中的翅膀。何况,短期内提升成绩,课外阅读也不是捷径,真正的捷径还是报班和刷题。


寒假已经开始了,对于孩子们来说,终于有了大把自由的时间,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而对于家长呢,又希望抓住寒假宝贵的机会,给孩子们补一补功课上的短板,也提升对一些学科的兴趣。看起来在假期课外阅读方面,家长和孩子可以达成初步共识了,不过家长也要注意,过分的和错误的干预,不仅不利于孩子开阔眼界、积累知识,反而有可能打消他原本高涨的阅读兴趣。猴叔建议,对于孩子假期的课外阅读,家长们要避免做三件不动脑子的事情,做好三件用心的事情。

第一件不动脑子的事情是,找一个假期书单,照单全收,一股脑买回来堆在孩子面前,要求他假期内读完。这个书单或许是学校官方给出的,或许是网上的各种专家推荐的,或许是从其他“鸡娃”家长、“学霸”爸妈那里分享来的,甚至是电商正在促销的,但肯定不是家长自己鉴定过,根据自家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阅读基础,精心挑选的,更不是孩子自己提出的。这种心态,猴叔称为“打卡式”读书心态。既然别人都说好,就让我家娃读一下,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家孩子落下。我们下单买一本书当然容易,但要强迫孩子把一本不喜欢、不适合他的书从头读到尾,那无疑是一种变相的“鸡娃”。


与此相对,用心的做法是,选取适合孩子的发展阶段和知识背景,符合我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希望孩子能接触的优秀书籍,先买回来,别推到孩子面前,而是我们自己先读一遍。哪怕没时间通读、精读,也要泛读、概览,了解书的内容、艺术水平、知识含金量、趣味性等特点之后,特别是在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之后,再满怀诚意地推荐给孩子。这时,你的推荐语不会是“学校老师要求你们读”;“专家们都说好”;“能帮你提高**学科的成绩”;“隔壁谁谁家的小谁读过”等等,而会是你发自内心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和推崇。很多时候,还没等你读完,正式给孩子推荐呢,孩子看到你读得津津有味,他就会跑过来跟你抢着读了。

第二件不动脑子的事情是,孩子哪科成绩不好,兴趣不高、基础薄弱,就给他恶补哪科相关的参考书。前一阵儿有位初中新生的家长就告诉我:初一开始上历史课了,成绩不理想,老师说孩子缺乏历史的思维模式,能否给推荐几部历史方面的书籍,给孩子启蒙一下?我立刻想起一个段子——曾有位初中生家长,为了配合孩子的历史学习,买来一本《人类简史》扔给孩子,跟他说:“少打游戏,有时间看看《人类简史》!”结果被儿子一句话就鄙视了:“我可没时间捡屎!”


与此相对,用心的做法是,从孩子最感兴趣的读物出发,逐步引向我们希望他进入的学科大门。比如,小学生很多都爱看漫画,如果希望孩子对历史萌发兴趣,并有一点初步的历史常识,了解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我们不妨就从漫画开始。可以买成套的历史主题漫画书,比如塞雷的三分钟漫画系列、陈磊的半小时漫画系列,都有很棒的关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套系。大多数孩子都很容易进入趣味漫画讲历史的情景,看得捧腹大笑之际,不知不觉地就形成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感。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更进一步,比如孩子喜欢中国史,不妨推荐他读《少年读史记》,孩子喜欢世界史,不妨推荐他读《科瓦奇讲古希腊》、《科瓦奇讲古罗马》。纯文字的科普读物能啃下来,不用你要求,他自己就会找时间“捡屎”去了。

第三件不动脑子的事情是,课外阅读也要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给孩子布置任务:写读后感,做阅读小报,画思维导图,准备演讲的PPT、录视频等等。诚然,学校有时候为了落实和检查孩子阅读的效果,会采用上述这些形式,把课外阅读也变成一种作业。但如果家长要求孩子每读一本书都要有产出,那就是形式主义、痕迹主义了,只会消弭孩子自由阅读的热情和快乐。


与此相对,用心的做法是,把阅读思考、阅读分享、阅读拓展这些活动,润物细无声地融化到日常生活的聊天当中。我们相信一件事情,只要孩子读的书带给他愉悦,他一定有分享给爸爸妈妈听的冲动,这种时候我们要有耐心听他讲,该乐的时候一起乐,该装傻的时候要会天真地问“为什么”,好让孩子把他收获的信息和见解讲出来。如果我们也读过同一本书,就更能和他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了,还可以聊聊书以外的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对后人的影响、读者的评价等等。


除了爸爸妈妈陪孩子交流读书心得,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些同龄人的爱读小圈子。小学阶段的孩子,慢慢地开始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了,班里的同学,校外培训班的同学,邻居的同龄人等。不妨借助孩子们聚会玩耍的机会,捕捉他们共同的兴趣点,推荐和赠送好书给他们,引导他们在线上和线下比着读书,分享读书的心得,甚至海阔天空的编同人小说都可以。同龄的孩子们能聚在一起打游戏、踢野球、玩桌游,也完全可以聚在一起读书,或者听大人读书。

智慧的家长朋友们,别指望一张书单就能解决你家娃的各种学习问题,也别把漂亮的小报、精致的PPT作为衡量孩子阅读效果的标准。孩子们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已经被老师安排了,校外的培训、网课也被家长们安排了,就把自由阅读的时间,还给他们吧。或许他回报你们的,不会是某门学科成绩立竿见影地提升,但他从读书中真正收获的东西,要比任何考试成绩都宝贵得多。

WINTER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孩子的课外阅读,家长可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