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分就满意了吗? 有没有比满分更好的成绩?
听猴叔讲
同学们,寒假刚刚开始,你是在抓紧时提前完成寒假作业呢,还是先放松几天,好好玩玩儿呢?猴叔说,有件事其实我们应该先做,那就是对期末考试的试卷进行一个复盘,并借此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一个多维度的评估。
有人说:猴叔,我不用分析试卷,因为我考了一百分,全对啊!也有人说:猴叔,这次考砸了,成绩不好,再不想看这张卷子了。猴叔想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如果你现在总能考满分,那你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因为总能在考试中得满分,这件事有可能给我们长远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同时,如果你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和爸爸妈妈心目中的要求,也别灰心,要认真地分析做错和扣分的原因是什么,错误中反映了我们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要知道,做错一道题,扣的分数相同,但背后潜藏的原因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比如我家猴儿子,总复习那几天,他自觉刷了三张数学卷子,让我给他判卷。3张卷子的难度差异很大,但结果他居然全得了92分。总结他每一道错题出错的原因之后,我说:你发现没有,你的数学考试成绩和试题的难度不相关,因为你错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试题太难不会做,反而总是三类错误:审题看错了;计算过程低级失误了;写答案时张冠李戴笔误了。这也是很多小男生在小学时代数学考试最大的难关。
考完试的当天下午,猴儿子就把寒假数学作业写完了一多半,他拿着一道题来找我。题目是这样的——
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时期。又过了生命的1/7他才结婚。婚后5年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活到父亲一半的年纪便死去了。孩子死后,他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请问他一共活了多少岁?
猴儿子说,我见过,这个就是丢番图的墓志铭,但我怎么算的和正确答案不一样呢?我看了一眼,他列的方程式都对,但又是在计算过程中出了低级错误。我说:大哥,如果你7乘12得94的话,你不应该研究丢番图问题,你应该回一年级补补课了。接下来,我们的聊天没有终止,我继续问他:大家都知道这道题是让我们列分数方程式,但有没有别的方法,不用设未知数,也能解题呢?

猴儿子觉得肯定有,但一时没想到。我说:这道题有一个特点,未知数与人的寿命和生命的阶段有关,人大概能活多大岁数,童年大概有多少年,青少年大概有多少年,这是有一定范畴的。猴儿子恍然大悟:不用算,直接蒙就行!童年是1/6,青少年是1/12,青少年是童年的一半,很可能就是童年14年,青少年7年啊?一下子就可以算出,他活了84岁。
我说:还有一种更严谨也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先假设答案是个整数,因为墓志铭一般都会写享年78岁,没有人写享年78.5岁、78又1/2岁的。那么这个整数一定是题中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6、12、7的最小公倍数,很容易算出是84,再用84套回去验算一下,童年、青少年、结婚、生子的年纪都符合常理,这就齐了。
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中,一次列方程式算对当然没问题,但经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和发散讨论,我觉得猴儿子的收获更大。第二天,我们又看到一个有趣的题目: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曾经用一个问题来考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桌子上有一杯水、一支笔和一张纸,你如何让一个陌生人知道,这杯水是有毒的?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用笔在纸上写字:“水有毒,别喝!”但如果到此为止,那只是一年级语文题。谁要是把这五个字写错了,那就回一年级补课吧。接下来,问题出现了,如果下一位陌生人不是中国人,不认识汉字呢?有学生立刻想到,写英语,写中英双语,把自己会的语言都写上。但即使你写上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如果陌生人是文盲呢?又有同学提出:用图形来表示,画一个骷髅头,画一个大大的叉子……但如果陌生人也看不懂图形呢?
接下来的答案才能证明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直接把笔扔进水杯里;把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里;把水倒了,在纸上写“不要把有毒液体放在陌生人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猴儿子说:我们的考试可不会有这种题,因为考试就是要考察你会不会写“水有毒,别喝”这五个字,或者考你会不会写一个最简单的便条,你非不写,不是跟老师作对吗?明知道正确答案,非要出幺蛾子,那结果就是没有分!

我跟猴儿子讲了上大学时读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学生考试时遇到一道题:如何用一个气压计来测量一座高塔的高度?这位学生当然知道,老师想考察的是学生会不会用气压差来换算海拔高度差,但他就是不写这个“正确答案”,他写了N个不正确但可行的答案:气压计上拴根绳子,从塔顶垂到地面,量绳子的长度;把气压计从塔顶扔下来,用秒表计算落地的时间,再用重力加速度换算;去找塔的看门人,说:给你一个气压计,你告诉我塔的高度……这个故意跟老师捣蛋结果得零分的学生,和那些老老实实算出正确答案得满分的学生,究竟谁的学习更好,谁将来更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呢?猴儿子说,当然是这个人,因为科学家要解决的都是现在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后一种人只能当科学家手下的实验员。
在考试时,我们需要猜测出题人的意图,然后写下出题人设定好的正确答案,不仅数学,语文、英语,其他学科的考试都是如此。但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最适合我们自己,消耗资源最少,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法,而真正的科学研究中,需要的是想到解决或解释一个问题的无限种可能。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科学研究,都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也没有所谓的一百分。
我又给猴儿子讲了两个小故事。亚历山大大帝当年带兵横扫欧亚非大陆,打到戈迪乌斯城时,神庙里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绳结,传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亚历山大试了几下没有解开,干脆拔出佩剑,一下把绳结劈为两半,果然他成了亚细亚之王。

有个现代化的工厂,自动化流水线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有较小的概率在包装环节没有装入商品,传送带上偶尔会有空的小纸盒送出来。如何不用人工就能识别出这些空盒,避免跟着合格产品一起装箱呢?工程师们发明了复杂的装置,有用X光探测的,有用称重设备的……一位老清洁工想了个最简单的办法,他搬来一个大电扇,对着传送带开到最强挡猛吹,所有空盒都被吹跑了。
从丢番图的墓志铭到戈迪乌斯之结,我和猴儿子的讨论让我们都更加理解考试成绩背后反映的问题。小学生的期末考试,取得满分其实并不难,好成绩的背后,无非是好的习惯,再加上强化训练。要想追求满分,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刷题,既能养成好习惯,也能对出题人的思路一摸一个准儿。但很多人都曾告诫过家长,不要满足于孩子门门考一百分,甚至不是满分的较高分数反而更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比起知识基础和解题能力,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潜力更重要。潜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兴趣、大量课外阅读,以及培养积极主动、活跃开放的思维方式。
因此,有些题目,做错比做对更难,有些考试,不得满分比满分更值得鼓励。只有想明白这个辩证关系,我们才能知道,哪些鸡娃是在给孩子未来漫长的求学生涯做减法,而哪些看似不着调的玩耍、探索、闲聊和阅读,反而是最有价值的学习。

WINTER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一百分就满意了吗? 有没有比满分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