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拒绝挑战?(下)
在上一期,我们一起聊了孩子为什么会拒绝挑战的话题,我们一起分析了男生小T的例子,讲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习得性无助”,也看了看家庭生活场景中,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我们发现,孩子进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陷阱,往往与家长不恰当的批评方式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能够意识到,表扬孩子也是一个蕴藏着风险的场景,如果表扬的方式不正确,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这就引出了猴叔对于孩子为什么拒绝挑战的第二个原因分析:家长不恰当的表扬方式以及背后的心态,造成了孩子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还是先讲一个小故事。猴叔有一次带十几个学龄前的小朋友们玩照相记忆的游戏,就是我用一个画着网格磁力板,在上面随机贴上一个方形小图标,孩子们看上十来秒钟,然后用手中同样的磁力板和图标,把看到的图像复原出来,看谁记得最准确。这是一个明显带有智力测试意味的游戏,孩子们会很快形成竞争的氛围。两轮过后,有一个小男孩儿不认真玩儿了,他在我展示图形时故意闭上眼睛,然后自己在磁力板上随便拼贴,当然一个也对不了。但为什么他不要看题呢?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害怕自己记得不够快,拼得没有别的孩子准确,动摇自己认为自己“聪明”的自我意识。在这类活动中,往往会有孩子表现出类似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什么叫固定型思维模式?这个理论在教育届有什么样的影响?

2016年,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创立了一个全球瞩目的教育大奖“一丹奖”,旨在表彰及支持对教育研究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或团队。“一丹奖”由教育研究奖、教育发展奖两个奖项组成,每位获奖者或团队可获颁纯金奖牌及3000万港元奖励,是诺贝尔奖金的三倍多。首届“一丹奖”颁奖典礼于2017年12月在香港隆重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颁发了 “一丹教育研究奖”。
女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何以荣获这个教育界的全球顶级大奖呢?就是因为她提出的“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理论。卡罗尔·德韦克曾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一个思维模式与行为的实验。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10道比较简单的智力拼图题。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我们都能理解这两种表扬本质上存在的区别。

接下来,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自由选择。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卡罗尔说:“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风险。” 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拒绝挑战的原因: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第三轮,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的成绩都很差,但他们对失败的反应大相径庭。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四轮,这次的题目回到了和第一轮一样的难度。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平均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平均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接下来还有第五轮,德韦克对孩子们说“我们要去其他学校,其他学校的孩子们也想了解一些这些题目”,她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请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做这些题时的分数。第一组表扬“聪明”的孩子中,居然有40%谎报了自己的成绩,都报高了。我们将普通的孩子变成了撒谎的人,只因为我们告诉他们,他们非常聪明。

通过很多类似的研究,德韦克发现,人们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并且才能的高低,决定了人的成就。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害怕表现不如别人,因为这样就证明了自己不够聪明,没有才华。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害怕挑战,不在意一时的高低胜败,喜欢从战胜困难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德韦克指出,孩子天生都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探索和挑战。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从来不怕失败。他们学习的都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但他们从来不会抱怨太难了,不会说这些技能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他们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是丢脸。但是,一旦孩子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是什么让孩子开始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呢?上面的实验告诉我们,大人对他的表扬方式,可以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

如果大人将对孩子的表现聚焦在孩子的天赋和才能方面,总是夸他“聪明”、“有天才”、“脑子快”、“记忆力好”、“优秀”等等,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是天生的才华导致了我的成功和出类拔萃,并且我必须用不断的成功来证明自己才华出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选择逃避,并给自己找借口:“只要我努力,就能做好”、“这点小事,不值得我努力”、“我没做好是因为我没有当回事儿”……这也就是我们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经常见到的现象:很多班上公认聪明、智商高的孩子,努力程度却很低,并没有在学习成绩上兑现自己的天赋。德韦克将青年人中的这种现象称为“不愿努力综合征”。
回到我们最初讲的小T的故事,五年级的他害怕竞争性的游戏,一方面可能源于家长过度的批评,形成的习得性无助,另一方面,很可能他的家长在表扬他的时候,也侧重在天赋和才能方面,因此塑造了小T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如何帮助小T走出“习得性无助”和“固定型思维模式”这双重的思维陷阱呢?

猴叔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放下以天资评判孩子的成见,放下在各个领域与同龄的孩子横向比较的竞争心态,放下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出类拔萃的期望值,放下孩子犯点错误、有点失误就小题大作的焦虑感。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自由地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让他自由地决定给自己的挑战难度,让他不拘一格地尝试、尽情地体验失败、跌倒,然后自己爬起来重新寻找出路、继续前进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孩子既培养出自信心,也放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羁绊。一句话概括——把孩子还给他自己。
这两期,我们聊了孩子拒绝挑战背后的心理原因。也有家长问猴叔:我家孩子不是拒绝挑战,而是太喜欢竞争了,凡事都要争第一,总想战胜所有人,这样性格会有问题吗?如何让他更多地放下求胜心,享受做一件事的过程呢?找机会我们一起聊聊这个问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孩子为什么拒绝挑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