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拒绝挑战?(上)

# 听猴叔讲

前几天,有位家长朋友问猴叔一个问题:我家孩子其实挺聪明的,但考试中遇到难的题目,他总是看两眼就放弃了,不愿动脑子,在学校里一些比赛类的活动,他也从来不愿意参加,他是胆小怯懦呢,还是自尊心脆弱呢?


猴叔不禁想起来,在某一年我们举办的研学营里,也有一位小学员有类似的情况。这个四年级的男生小T其实很活泼的,头脑也灵活,他经常给我讲他读过的书中的情节,讲得生动又细致。但是,每当研学营中开展对抗性、挑战性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户外团队拓展,一讲完规则,小T就会变得十分紧张,表情很挣扎纠结,然后就以各种理由不参与活动,甚至出现情绪崩溃。同学们都很不屑,老师们也不理解,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些线索。他的问题根源,很可能在于家长平时对他的管教方式。


举个例子,研学营结束,我们回到北京,在高铁站小T的妈妈来接他,立刻盘点了一下他的所有行李,发现饭盒落在了最后一天住的酒店,于是小T遭到了妈妈严厉的批评。他妈妈还专门跟我们要了酒店的联系方式,要让酒店发一个到付的快递,把饭盒寄到北京来。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样的管教方式,会让能力并不逊于同龄人的小T拒绝挑战呢?先卖个关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积极心理学领域著名的概念——习得性无助。

领英的人才发展副总裁弗雷德·考夫曼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在吴哥窟骑大象。他们看到,几头大象的右前腿被细细的绳子拴在一个桩子上。很明显,这些庞然大物可以轻而易举地扯断绳子或拔出木桩,但是没有大象这样做,它们都安静地待在原地。


驯象人说:当这些象还很小的时候,人类就用类似的绳子把它们拴在木桩上。因为当时它们很小,那根绳子足以防止它们逃走。刚开始,小象总是努力想逃走,但是最终它们知道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它们就不在努力了,甚至它们在长到足够强壮可以挣脱绳子时,也不想挣脱了。真正拴住它们的不是物质的绳子,而是精神上的绳子。


考夫曼对孩子们说:“许多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有过小象那种惨痛的经历。你们一定要小心别掉进这种思想陷阱。”当然,孩子们自己是不会给自己挖这种“思想陷阱”的,真正应该小心的,是我们家长,不要给孩子们设置这种“挣不开的小绳”。

这个故事背后,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原理——习得性无助。这个原理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用小狗做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之后,他先把笼门打开,然后蜂鸣器响,此时小狗明明可以跳出笼子,却无助地倒在地上呻吟颤抖,等着承受电击。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家长们当然不会给自家宝贝腿上拴上小绳,也不会表现不好就电击他。但如果教育方式不当,我们也有可能将孩子引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陷阱。猴叔简单举几个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在身边出现过。

有些家长在陪孩子玩耍时,不会采用单膝着地的姿态,而是想在孩子身上证明自己的聪明和能力。下棋要杀孩子一个光杆老将,打扑克要让孩子把把都看画儿(扑克牌拿在手里出不去),赛跑要甩孩子几条街,数学口算、英语拼写都要秒杀,之后还要露出“你就是不如我”这样的表情和言语,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心理定式,我无论如何努力,也赶不上爸爸妈妈,也达不到他们的标准。


有些家长忽视孩子成长的规律,处处都存在攀比、炫娃的心态,经常给孩子一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挑战:语言能力还未成熟,就让他背诵唐诗;手部小肌肉还未发育,就让他练字、学画画;数字敏感期还没到,就让他学各种神奇的珠心算;社交敏感期还没到,就要求他懂得分享,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儿,还要当领袖……孩子一旦达不到大人的要求,就用定性的语言来批评孩子:“真笨”,“没出息”,“没耐心”,“杵窝子”(北方话,形容极为内向腼腆)。大人总是给孩子打这样的标签,孩子可能真的就长成你批评的那样了。


二宝家庭如果父母不能智慧地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竞争,也有可能让更小的孩子形成这种习得性无助。无论是体力、智力,还是甜言蜜语、善解人意,二宝处处都比不上姐姐/哥哥。这本是无法扭转的客观情况,但如果父母的潜意识里总拿大宝的标准来要求二宝,经常用两个孩子的表现进行比较,批评二宝时也总把姐姐/哥哥挂在嘴边,二宝就有可能形成这种心理定式:无论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赶上姐姐/哥哥。于是二宝就有可能选择不走寻常路,去做一些姐姐/哥哥不会去做的事,不会涉足的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多子女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容易表现得比较叛逆。

类似的家长给孩子布下的“习得性无助”心理陷阱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提到的这三种都是比较常见的,归结为一句糙话就是——“把孩子骂傻了”。批评孩子方法不对,会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于是放弃继续努力的希望,不再对新鲜的挑战感兴趣,不再试图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小T同学的故事的一部分。小T同学为什么抗拒挑战?故事还有另一部分,与父母表扬他的方式有关。我们下次一起聊聊,导致孩子抗拒挑战的另一个因素——固定型思维模式。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孩子为什么拒绝挑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