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政策”,给孩子的兴趣留一片实验田
上一次,我们一起讨论了一个问题:孩子在小学阶段,是掌握更多的知识、打好各个学科的基础更重要,还是发掘对知识的兴趣,保护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重要。借着这个话题,猴叔给大家介绍了“知识”的三种类型,分析了为什么强化训练和死记硬背并不能让孩子获取完整的知识,反而会让孩子错过习得“发现之学”与“思辨之学”的机会。
好几位家长跟我说:我们承认学习兴趣对孩子长远的成长更重要,可是迫于小升初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让孩子努力打好基础,追求成绩和证书。也有家长说,除非现在就下决心并且有条件让孩子将来跳出体制,去国外留学和发展,不然体制内的洪流还是要跟上的,不能掉队!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办法能让孩子在适应现行的考试和升学机制的同时,在并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当中不落人后的同时,还能保留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呢?今天,猴叔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先从大人的世界谈起。我们成年人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样面临着主动与被动,内驱与外驱,兴趣导向与生存竞争压力导向的困惑。但是,在有些环境下,特别是在某些创新型组织中,人们的兴趣导向可以与工作成绩和物质回报有很好的结合。这种组织环境是如何塑造的呢?我们都知道3M公司,无论是选防护口罩,还是买不干胶条,很多小事都让我们意识到这家公司的存在和伟大。3M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一个异想天开的“15%制度”——公司的员工可以把15%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发起的事情上,公司不干预,还给与支持。员工们会闲聊、睡大觉、打游戏,甚至提前回家吗?也许有时候会,但总体来看,员工们在这块自由的实验田里,播种下了很多金灿灿的种子。3M公司很多主流产品,最初的设计都来自15%的自由时间,包括我们最熟悉的便利贴。
另一个例子来自互联网公司谷歌.谷歌有个著名的“谷歌时间”——员工可以把20%的工作时间放在自主选择的项目上,甚至是喝咖啡闲聊,或是一次次地玩儿办公区里的滑梯。谷歌的office里有很多休闲娱乐的设施是为“谷歌时间”准备的,也确实能见到员工在公司打游戏或是玩儿滑梯,但是据统计,谷歌公司每年的新产品有一半是在“谷歌时间”诞生的,有工程师说:谷歌所有的新想法差不多都是在那20%的时间里冒出来的。

我们看到,在不改变总体秩序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的自由空间,并没有让人变得懒散,并没有降低人的绩效,反而是激发了人的创造力,让他们很好地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将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工作、与组织需要,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由此引出了猴叔的建议——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15%政策”或“XXX时间”(XXX可以是孩子的名字)呢?
剔除在校和校外机构上课的时间不算,每周孩子用于家庭学习的时间,大概应该是10-20个小时左右吧,拿出15%-20%的时间,2-3个小时左右,也就是平时的一个晚上,或是周末的小半天。把这段时间定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讨论界定什么算“学习”。比如,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天文馆算学习,那么看电影、看戏剧算不算学习呢?上一节足球课或篮球课算学习,在街边踢野球,打街头篮球算不算学习呢?跟家长一起下围棋、国际象棋算学习,约同学一起玩三国杀、卡坦岛算不算学习呢?这个标准,每个家庭自己掌握。

然后,在坚持这个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如果他的想法是走进大自然,我们就得陪伴;如果他的选择是看书,我们就要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无论是买书,还是带他去图书馆或开架书店;如果他的选择是做手工或搞发明创造,我们就得给他准备原料和工具。
HP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公司的多余零件库房对工程师们开放,大家可以自己去取用零件,自己搞一些电工和机械的小发明,即使是拿回家修理家里的电器也没问题。这项政策非常出名,以至于某天惠普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接到了一个12岁男孩儿打来的电话,想跟他要一些零件,来完成自己设想的一个小型电子设备。休利特大方地给了小男孩儿他需要的零件,还给了他一个暑期来公司打工的机会。这个小男孩儿名叫史蒂夫·乔布斯。无独有偶,苹果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尼亚克曾经是惠普的正式员工,他在21岁到26岁的五年间,利用业余时间,用惠普零件库里的元器件,一个人组装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还有,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我们可以观察,可以找时间和他讨论交流,可以给予肯定,但要注意不要贸然给他提建议,也不用刻意地表扬。既然孩子在如此宝贵的时间段,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说明他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很高的热情,我们就不需要用表扬和激励的方式,来给他增加动力,他自己就已经加满油了。而当我们暂时看不懂他们在做什么的时候,不要妄加评论,无论是赞赏还是贬损,这种从天而降的点评,很有可能破坏孩子的注意力。仅仅是出于逆反,他就有可能放下这件事,以躲避你的关注和评论。
最后一点,我们不要给这段自由学习时间设定任何物质奖励,继续给他自由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知道,物质奖励属于外在驱动力,而外在驱动力对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本来孩子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专注这件事,但你要给他奖励,就让他变成了为了得到奖励而做这件事,一旦奖励停止,他的兴趣也没了。这里可以参见猴叔之前的帖子——
今天,我们以组织管理的案例为借鉴,聊到了给孩子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区”,从而在不违背大环境,不影响孩子跟上“潮流”的基础上,给孩子保留一些兴趣萌发的空间,探索发现的余地。我们安排了孩子的学校,安排了孩子的校外教育,安排了孩子的娱乐,安排了孩子的朋友圈,给孩子每周15%的自由学习时间,不算太奢侈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15%政策”,给孩子的兴趣留一片实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