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打牢知识基础和培养学习兴趣,哪个更重要?
猴叔上一次的帖子,聊的是在小学校门口听家长们聊天,影响自己心态的现象。这个话题在猴叔的微信群里引发了家长朋友们的共鸣。大家聊着聊着,讨论的主题就引向了家长心态背后的教育理念问题。猴叔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归纳——孩子在小学阶段,是掌握更多的知识、打好各个学科的基础更重要呢,还是发掘对知识的兴趣,保护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重要呢?
有意思的是,在激烈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凡是家在北京的群友们,总会自报家门:“我是西城家长”;“我是东城家长,我们确实很佛系”;“我是海淀家长,就是传说中的‘鸡娃’家长”;“我是朝阳家长,正在想办法带孩子转投大海淀呢”…… 为啥同样的北京人,在小学教育方面的观念和做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不同城区的人群结构差异其实并不重要,真正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的均衡性,二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这里,我简单地汇集一下群友们在讨论中发表的观点,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自己认同的,践行的,或是想吐槽的:
观点1:发掘对知识的兴趣重要,啥阶段学多少都没有还愿意学更重要。——这个观点一出,猴叔迫不及待地点了赞,但也立刻引起了更多家长的群起而攻。
观点2:学习兴趣对人生很重要,学习成绩对小升初很重要。——很多家长都承认兴趣更重要,可是家长在舆论声中保持定力,很难。迫于对教育路径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让孩子努力打好基础,追求成绩和证书。
观点3: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孩子要愿意学习并且会学习,形成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已经学到记住多少知识点更重要。
观点4:跟孩子的年级有关。低年级时偏重兴趣,高年级时需要偏重基础知识和成绩。——猴叔继续追问,从几年级开始,就要从兴趣导向转向成绩导向呢?家长们最后决定——幼儿园大班毕业后,就得把兴趣放到第二位了。
观点5:拿更多的证书最重要,至于证书背后是学到了真知还是培养了兴趣,顾不上了,上个好的初中是最关键的。——海淀家长高度认同。
观点6:如果孩子自己能够接受,甚至乐在其中,基础与兴趣也不一定矛盾,可以兼得。
观点7:基础知识和考试成绩交给学校老师,我们家长负责发掘孩子的爱好,保护孩子的兴趣。
观点8:每个家庭自己选择,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有必要相互理解。

看了这么多,找到你的知音了吗?猴叔唯一不得不拜服的,就是观点8,没错,我们凭啥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就比别人更先进争取呢?如果我们的孩子能从三十年后的未来,穿越回到现在,说不定他们自己能给我们很多好建议,可惜谁都没有去过未来,谁也不敢说自己预测的未来就比别人更正确。讨论到最后,猴叔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了,但是,我倒是很想就什么是“知识”,“知识”分哪几种,聊聊自己的认识,在思考这个难题时,多一点参考。
知识基础与标化考试成绩,大致是成正比的,马虎、审题不仔细、书写太潦草等因素除外。但知识究竟是什么呢?是一大堆信息呢?还是一系列能力呢?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猴叔认为可以分为三类:记问之学、发现之学、思辨之学。

所谓记问之学,就是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要记住结果就行了。比如冰心原名谢婉莹,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第三人称单数加s,什么是追击问题,什么是相遇问题,什么叫“神箭图”,何时用“砍头法”……这些内容,是教材和老师已经给孩子们总结出来的,孩子们只需要牢牢记住,考试的时候,考题要什么,孩子就掏什么,探囊取物般容易。但记问之学是有可能在考试之后还给老师的。
所谓发现之学,就是自己通过看、听、摸、闻、尝、做而得到的信息。比如自己泡大蒜,观察发蒜苗;自己养蚕,看蚕宝宝吐丝作茧的过程,了解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踏青的时候自己用手机“形色”,认识各种花卉草木;叠几种纸飞机,放飞一个风筝,了解一点空气动力学……这些都是探索、发现得来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不容易忘记,而且可以帮孩子建立起知识体系的。
所谓思辨之学,就是利用思维方法,从已知的信息推导出未知的信息,判断信息的真伪,辩驳观点的偏正,发现错误与矛盾,建立联系与因果等等。比如,自己探索解一道从未见过的陌生题型的数学题;从上下文来推测一个不认识的字词或成语的大概意思;发现大人在讲话中的逻辑错误或观点偏颇;向家长提出一个“胆大包天”的诉求,但能列举出N条貌似有理的理由……这种知识,我们只看教材,只做卷子,是很难习得的,反倒是看课外书,和大人海阔天空地聊天,有可能给孩子一个爱思辨的头脑。

三种知识彼此之间又有联系和转化。记问之学如果经过了探索发现之旅,就能从一个冷冰冰的正确答案,升华成鲜活灵动有感情有温度的知识体验。比如,背一首宋词是记问之学,但对于喜爱音乐的孩子,和大人一起唱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就在孩子的心里扎下了根,也活了。记问之学也可以升华为思辨之学,比如,记住冰心的名字是记问之学,但联系到王维“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思辨之学;巴金原名李芾甘是记问之学,能联系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就是思辨之学;苹果砸脑袋,知道重物都会下落,是发现之学,能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思辨之学。
聊完“知识”是什么,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课外辅导、做卷子刷题习得的。如果说记问之学可以靠死记硬背获得的话,很多发现之学与思辨之学,本来是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平时的日常生活实践、在校的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等来培养和获取的。如果忽略了观察探索的过程和思考辩论的过程,直接把结论交给孩子并让他们记住,那实际上就取缔了孩子习得发现之学和思辨之学的机会,这样得来的“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知识”。

但是,我们中国人特别擅长考试,为了应对国内的和海外的各种考试,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一整套“降维大法”,可以将本来属于发现之学和思辨之学的内容,变成记问之学来进行应考复习和强化训练。比如英语,新东方的老师能将TOEFL和GRE考试解剖得体无完肤,甚至四六级考试,都被分析出各种套路,因此学生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学“应试”。
小学生的数学也是这样,学而思的教研高手们将所有孩子们能见到的题型全都做了详细的分类,并针对每种题型都总结了解题方法。所以数学学习的任务就变成了辨别题型,套用恰当的解题方法,于是大量刷题就成了学习的主要形式。就连语文的阅读理解,都有高手能总结出一套完全不需要“理解”的“蒙题大法”,比如:“三短一长就选长,三长一短就选短……”
有了这套“降维大法”,小学生们应对考试的“福音”就来了。只要多报班,多刷题,想要成为数学天才,就一定能成为,想要考到什么英语证书,就一定能考到。只要家长舍得付出时间和精力来“鸡娃”,孩子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但小学阶段如果真的为了证书和成绩而如此学习的话,孩子得到的真的只是证书和成绩,连“知识”都是很不健全的,而且被忽略的发现之学与思辨之学,可能是今后永远无法弥补的。更别说快乐的童年被偷走这件事了。
今天,我们从家长们关于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哪个更重要的讨论开始,分析了知识的不同类型,是否对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有一点点帮助呢?下次我们再聊聊另一个概念——“兴趣”是什么?如何保护兴趣?兴趣是怎么被磨灭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小学阶段,打牢知识基础和培养学习兴趣,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