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超easy的期末试卷,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刚刚结束的这个特殊的学期,孩子们深刻地体验了线上学习和自主学习,虽然损失了丰富的校园活动拥和快乐的集体生活,但也难得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自主阅读,自主玩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那些有家长待在家里,监督孩子学习,替孩子安排一切活动的除外。疫情之下,孩子们虽然在课业上有些缺失,但我相信,他们也一定收获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比如对阅读的兴趣,对家务劳动的兴趣,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动力等等。

学期的末尾,我家猴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惊喜地发现,线上期末考试的难度被老师们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大都拿到了一个漂亮的分数。有的家长可能担心孩子的知识基础不够牢固,担心影响下一个学年的学习,但我是举双手赞成老师们给孩子们减轻负担并放宽考试标准的。
这样做至少有几大好处:一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不会因为分数的压力,让这特殊的半年变成一段不愉快的回忆;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轻松的暑假氛围,或许孩子因此能有更多的机会出门去旅游,参加研学营,自主阅读,自由玩耍,不至于疲于奔命地去上各类补习班;三是让孩子有了一个学习并不困难的印象,没怎么下功夫学习,成绩也很好啊,下个学期开始时也可以更轻松地应对了,可以大胆地报一些真正喜欢的兴趣班,参与一些纯属好玩的课余活动了。

要我说,不仅疫情之下这个特殊的学期应该给孩子们“解套”,正常的学期里,所有年级的小学生,都应该给他们“减负”。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套“歪理邪说”——首先,现在各个行业都讲究“用户体验”,唯独学校不在意孩子们的体验和感受。是不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心把孩子当成学校的主人呢?对,我们一直认为,老师才是学校的主宰者,学生们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因此,学生们的体验不重要。孩子们对学科的兴趣,不是我们的目标,打牢知识基础,养成良好习惯,才是学校和老师给家长们的合格交付。
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对全世界的教育家们做了一个调研,问题是“你认为现在孩子要学习的这些知识要保留多少?”统计的结果是,反馈的平均值只有17%。全世界的专家都认为,应该给孩子们大大滴减负。

其次,我们拼命给孩子们灌输的那些知识和信息,究竟有多重要,将来还有没有用?如今有个流行的说法:现在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将会有65%的人在未来从事当前社会中根本不存在的职业。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未来能成为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说:“知识已成为一种免费商品,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在每个能连接互联网的设备上,知识都是免费的。 这意味着世界不再那么在乎知识的竞争优势,因为你旁边的人随时能找到这个知识,并在需要时及时学会它。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用你知道的,做些什么。”

第三,一些成长,因为能够用标化考试的成绩衡量,能够在孩子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和孩子自己的历史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因此我们很重视;另一些成长,无法用成绩衡量,似乎也不能在短期内“变现”为升学时的优势,因此会被我们排在后面。但是如果以成绩为导向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是会耽误另一些领域的兴趣养成和能力培养呢?
比如,写作文的能力我们都很重视,但孩子说理的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孩子们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和作文得高分并不完全一样?更别说孩子们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共情的能力、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敏锐觉察的能力……在如今的社会场景中,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特别需要讲好故事、说清道理的能力,需要同理心。但是,我们之前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似乎并没有给我们打下很好的基础。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画画,更准确地说,喜欢涂鸦,但随着年龄增长,宣称自己会画画的小学生却越来越少了。孩子们渐渐地远离了图像思维,远离了读图和用形象表达意思。长大之后,我们却要学习做出别具一格的PPT来打动听众,学习画思维导图来辅助思考和表达,学习用图像思维的方式来记录、整理和传递知识。这时的我们,忽然好想唤醒儿时那个喜欢并擅长涂鸦的自己。
再说体育,我们去美国旅行时,发现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运动,每天早早地放了学,就在街上骑自行车,或是一起打棒球,打街头篮球。去德国旅行时,看到一个很小的城镇,居然有好几家少儿足球俱乐部,小男生们穿着统一的队服,在教练的指导下从事专业的足球训练。让我倍受刺激的是,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去到西藏那曲地区刚刚脱贫的尼玛县,那里的小学和中学的运动场所和设施非常健全。孩子们早早地下了课,三三两两地在操场上踢足球。4600米的海拔,0度左右的气温,我们走路都喘,孩子们满场飞奔。据了解尼玛县小学生的足球普及率超过80%。再看我们北京的小学,课间不许去操场,放了学就要回家,操场不允许孩子们使用。也就是这个特殊的“不上学的学期”,猴儿子他们才能约着在街边广场的水泥地上踢踢野球。

教育改革家、新教育实验运动的发起人朱永新一直在大力号召,给小学生“减负”,降低考试难度,减少课程的知识量,用更多的时间开展多元化的活动,把更多的空间和选择权交给孩子。功课轻松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兴趣爱好才能自由地生发出来,这些要比知识上的多学、抢跑,更有价值得多。作为一枚小学生家长,我举双手双脚支持朱永新老师的倡议。回过头来看,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因为这个特殊的学期,我家的猴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有了一段很松散的学习安排,有了一张超easy的期末考卷。用在语数英主科学习上的时间少了很多,他也因此有了时间酣畅淋漓地看漫画书,读科幻小说;有了机会每天晚上和一帮半大小子们一起踢野球;甚至有了空闲玩玩老师们一贯反对的桌游和手游……

你要问我:干这些闲事,孩子能学到什么东西啊?对不起,我也很难列举出来具体的益处。但我相信,孩子们需要户外运动,需要社交,需要接触和体验同龄人认为时尚的东西(比如手游),更需要自由自在地玩耍、探索、安排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只有获得了足够多的自由空间,他们才有更多的机会,在某个领域忽然萌发兴趣,产生灵感,自发地深入其中,获取童年快乐的同时,收获一些在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大读者朋友们,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和我辩论。我更想听听小读者朋友们的意见:你们觉得功课多一点好呢,还是少一点好呢?考试难一点好呢,还是容易一点好呢?如果你有很多很多自由的时间,你最愿意做哪些事情呢?不妨留言告诉我啊!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一份超easy的期末试卷,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