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坏心情“迅速翻篇儿”?这事儿我们得向孩子学习!
“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
这首嗨歌,是几年前很火的洗脑神曲,也曾经被改变成街舞和幼儿园小朋友们的跳操音乐。看着幼儿园的孩子们伴着这段说唱的节奏,在操场上无拘无束地蹦蹦跳跳,我忽然有一个想法:真正能做到这句歌词所说的“那都不是事儿,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其实真的就是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比我们大人强得多。刚才还被你骂得眼泪汪汪的,一杯茶的工夫,他就又凑过来和你亲昵了;几个小伙伴玩着玩着翻脸了,大吵一架,甚至推搡几下,一转眼的工夫,又嘻嘻哈哈地玩儿到一块儿了。这种让情绪快速“阴转晴”的特质,确实是小朋友们超过我们大人的地方之一。

再大一点的孩子,有时还能用冷静、理性、客观的思考与判断,让自己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挫折时,迅速消化负面情绪,这一点有时候我们家长都做不到。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因为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你的期望而马上要大动肝火的时候,孩子却平静地讲出他的一番逻辑,让你不知如何反驳,仔细想想,他说的还真有些道理。这就叫“大人有气气难生”。
朋友家有个学钢琴的女儿,爸爸妈妈监督她练琴的那段时间,往往是每天亲子关系最紧绷的时刻。有时候父母觉得她学得太慢,总在一个地方出错,于是压不住暴脾气:“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弹了那么多遍还错!”“怎么这么笨!”一次女儿流过眼泪之后,很淡定地说出一番话:“爸爸,你不是常说笨鸟先飞吗?你也不会乐器,妈妈唱歌五音不全。你俩生的我,肯定是缺少音乐天赋啊!你们让我学钢琴,我肯定比别的孩子更费劲啊!你们就多陪我练一会儿呗?我弹琴都不嫌烦,你们看着还嫌烦?”她爸爸有种瞬间被闪电击中的感觉,他终于明白:一直以为是自己教育孩子,崇尚“养不教、父之过”,其实自己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甚至是向孩子学习。

前两天我也被猴儿子上了生动的一课。离我家1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广场,平时会被广场舞大妈们占据,疫情期间避免聚集,广场舞都不跳了,于是这个平整的广场,成了小学生们踢野球的天堂,从晚饭之后一直踢到九十点钟,周末甚至能踢到十一点,有时候还组队和别人约一场比赛。猴儿子近期最大的娱乐就是每天晚上来这里踢野球。我在附近跑步,散场时过来接他一起回家。
一天他们散场很晚了,我也跑得挺累,俩人都是一身臭汗,盼着早点回家洗澡休息。走到一半,忽然猴儿子说:“球没带,落在广场草地上了!”我心里立刻不爽了,既觉得往返一趟很累很麻烦,又埋怨儿子丢三落四,盯着儿子说:“怎么办?”猴儿子看出了我的情绪变化,很平静地说:“回去取呗!还好我想起来了,咱们才走了一半路。要是到家都没想起来,球不就丢了嘛。”我心里一动,孩子言之有理,人家比我更理性。小男孩儿奔跑追逐了一晚上,玩得那么嗨,临走时忘点东西很正常,不代表他就是丢三落四,没有好习惯,我不是也没想起来吗?孩子能从积极的一面分析——现在想起来不算晚,这其实是很好的心态。于是我们俩一起商量出一个好办法,骑共享单车回到广场上,我看着车,他去找球,然后继续骑车回家,这样既能最快速度找回球,还能轻轻松松地回到家,几乎不会耽误额外的时间。

找到球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起,著名作家、画家刘墉老师讲过一个他和儿子刘轩之间的故事。当时他家在美国,刘轩在上中学。一天晚上刘轩告诉他,要和同学一起去参加一个派对,刘墉老师不同意,一来会很晚回家,二来觉得很奔放的派对不适合未成年人,父子俩锵锵起来,刘墉老师气得把脚上的拖鞋狠狠地摔到墙上。
这时,刘轩的同学来敲门,要叫上他一起去派对了。让刘墉老师惊讶的是,刘轩非常平静地开门和同学打招呼,然后编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说自己去不了了。送走同学,刘轩回到自己房间该干嘛干嘛。刘墉老师深深地感到,自己在控制情绪方面和理性对待变化方面,真的要向自己这个十几岁的儿子学习。

为什么我们会在孩子出现状况时控制不住情绪呢?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因为我们对于孩子抱有期望,我们害怕他出问题,担心他养成不良的习惯,怕他变得懒惰或贪玩儿,怕他对自己没有要求,怕他学坏。但我们必须记住的是:不要用孩子一次的错误或失败,来给孩子下定义。他并不会因为一次丢东西,就证明自己是粗心大意的人;并不会因为一次和同学吵架,就说明他不懂得谦让和团结友爱;并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常就从此失去信心和自我要求。但他却有可能因为你日复一日的负面评判,而真的变成你不希望看到的那个样子。
在事情的发展不顺利,事情的结果不如意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做接受变化、理性应对的榜样。当孩子提出过分的,你难以满足的要求时,我们要冷静地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真实诉求,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第三条道路”。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反观我们自己——你发起这次批评的真实原因是想帮助他进步,还是只是你要发泄情绪?你批评他的理由站得住脚吗?你批评他的事情,事前和他讲明过规则吗?你要求他的事情,你自己做到了吗?
最后,我们别忘了,我们除了是教育者,还是成长同路人,我们除了要挑孩子的毛病并帮助他改正,还要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承认身边的这个00后、10后有超过我们的地方,和他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如何让坏心情“迅速翻篇儿”?这事儿我们得向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