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改了N遍还是过不了关,是家长RZ,还是老师BT?——猴叔的作文课之十二
最近发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篇作文引发的悲剧,引起了广大家长激烈的讨论和谴责,也让很多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有人控诉袁老师的言语暴力,有人揭发学校的潜规则,有人感叹当代少年儿童心理承受力的脆弱……这件事是个极端事件,但引发很多小学生和家长共鸣的核心点在于——作文到底怎么写,怎么改,才能让语文老师满意?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认真耐心地辅导孩子写作文,我自己觉得他写得不错啊?为啥在老师那里就是过不了关呢?老师给提出的修改意见,怎么我都看不明白呢?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改,固然能过关,但那还是孩子自己创作的作文吗?
多少小学生有这样的痛苦:读后感我写我最喜欢的漫画书,不行!记叙文我写我感触最深的放学后自由玩耍的事情,不行!说明文我写我最熟悉的桌游,不行!描写人物我写一个有缺点的好朋友,不行!《桂宝》不让写,《第五人格》不让写,《三体》不让写,《三国杀》不让写……家里没养过猫猫狗狗,却偏偏让写《我的宠物》,对现代诗没有感觉,却偏偏让写关于校园生活的现代诗……为啥老师非要逼着我写哪些你们爱看,我并不喜欢、也不熟悉的内容呢?

同学们,这种斗争又来已久啊!你要知道,猴叔这一代人,从小学到中学,在作文里扶过多少老奶奶或盲人过马路啊!我们在作文的世界里,干了多少其实没干过的好事儿?忏悔了多少其实没犯过的错误?描绘歌颂了多少其实不存在的“高大全”的好朋友?观察了多少其实没种过的花花草草?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升学考试时在作文部分拿到足够的分数啊!
在这里,猴叔先要替语文老师们说句公道话。那些反复审阅批改辅导学生作文的语文老师,责任心很强的,他们最根本的出发点,其实是很好的,希望孩子们能在考试中得到更高的作文分数。他们作为语文老师,更了解判卷老师的标准和打分方法,在什么样的作文能得高分这个问题上,他们比我们家长权威得多。我们家长只需要辅导一个娃做作业,老师要批阅全班同学的作文,反复提要求,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这种态度本身确实是值得肯定的。

那为什么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要求,家长经常无法理解、不明就里,而孩子则屡受挫折、灰心丧气呢?老师的不厌其烦,造成了家长和孩子的不胜其烦,一个作文,为何让大家站到了对立面上呢?我们首先要从对“作文”的理解开始分析,老师和家长的定位,其实是存在差异的。
“文”,文章也,而“作”呢?我们家长往往把“作”,解读为“创作”,而语文老师心目中的“作”,则是“习作”。创作,就是以我手写我口,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习作,则是习题的一种,是一种练笔,一种对技能的演练和温习。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创作像是写生,每个绘者画出来的都可以不一样,习作则像临摹,大家画的都一样也没什么不行,相反不按照模板来画,就有问题了。
基于对作文的不同理解,老师和家长在面对一篇孩子的作文时,评判标准是有很大差异的。家长对孩子的创作更多是定性评价——“写得不错”、“很生动”、“很有趣”、“太啰嗦”、“有点生硬”等等。而老师则要定量评价,也就是最终必须给出一个既可以在班里横向比较、又可以与这名学生历次的习作纵向比较的具体分数。因此老师就必须看看,分段是否合适,用了多少成语,用了几个修辞方法,有没有人物对话,有没有心理描写,开头是否点题,结尾是否扣题,有几个错别字、几个病句……
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阅历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在读孩子的作文时,关注的是他写的内容是否紧扣了自己的生活,是否有真情实感。而老师关注的则是是否紧扣了题目,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比如我家猴儿子,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他十篇作文能有八次写篮球比赛,在我看来这其实没什么问题,毕竟他倾注感情和精力最多的就是篮球。但在老师看来,不同的题目所训练的写作技法是不一样的,你总是写一个内容,习作练笔就失去了练习的效果了。
家长看孩子的作文,往往关注细节,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有更多的了解。但老师关注的更多是形式,看看你会不会用形容词来修饰名词,会不会用副词来修饰动词,会不会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转折关系的复句、条件关系的复句等等。就像看一个手工作品,比如雕塑,我们关注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情,而老师则要看作者的技艺是否纯属,刀刻斧凿的地方是否细腻。这时,老师的眼睛仿佛技艺高超的庖丁,是目无全牛的。
家长看孩子的作文,能够包容思想的多元化,我们眼里,孩子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神兽和小怪兽啊,他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想法,我们有何不能接受的呢?但老师则要求作文必须符合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因为将来考试时,学生的作文如果中心思想出了问题,是有可能被判卷老师一票否决的!老师的想法没有错,但年幼懵懂的孩子们怎么能做到呢?于是才会有那位扶了几十年,一条马路都没过去的“甘于奉献”的老奶奶,执着地扮演了无数孩子作文中的主角。

孩子是活泼可爱的好孩子,家长是用心良苦的好家长,老师也是辛勤负责的好老师,在作文这件事上,三方的出发点都没错,那么是谁错了呢?猴叔不是教育专家,不敢妄言。仅就作文这个语文课下属的教学和考核内容来看,我觉得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孩子喜欢口头表达,学会书写之后的他们,也会对文字表达有自然的兴趣和冲动。但是,孩子们想要做的是自由地写作,也就是无限制地创作,举个例子,就像“在草地上打滚”。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的是什么呢?一步步导向的都是将来在重大考试中作文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于是从高考开始逐步分解任务,年年倒推,孩子们所有的课堂写作都变成了磨练技巧的“习作”,举个例子,就像“带着枷锁跳舞”。你让喜欢“在草地上打滚的孩子”,天天练习“带着枷锁跳舞”,他能爱上作文才怪。
还用语文课以外的领域来举例子。当年5岁的猴儿子初学足球的时候,同时上了一个国内教练执教的足球学校和一个葡萄牙教练执教的足球学校。国内的教练带着孩子们一板一眼地练习脚内侧传球、内脚背传球、外脚背传球,教练说:打牢基本功,才能赢在起跑线上……葡萄牙教练却跟家长们说:这么小的孩子,学习足球脚法是反人性的,让他们自由地感受足球,追逐碰撞,喜欢上足球运动就足够啦!
国内很多小朋友学绘画,都是从基础的技法开始,小小年纪就能够画得像模像样了,但很多中学生申请北美和欧洲的一流艺术高校时却发现,人家的标准是,不要求学生入校前有专业正规的绘画技法训练,有基础还未必是件好事!

这些例子,和作文当然不是一回事,但都能反观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回到作文这件事上,猴叔自己总结了三个认识:第一,过早强化技法训练,会破坏孩子在写作方面的兴趣和创造力;第二,语言的感觉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不是靠写作强化训练就可以揠苗助长的;第三,自由写作与习题式写作,两种写作形式,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至少可以并存。
一点拙见,欢迎语文老师、家长们批判,更欢迎孩子们来挑战我。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一篇作文改了N遍还是过不了关,是家长RZ,还是老师BT?——猴叔的作文课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