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乐园》:如何描写一个地点——猴叔的作文课之十一

一篇说明文的写作对象,可以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可以是一门科学技术,可以是一项体育活动,可以是一个益智游戏,也可以是一个地点。部编语文教材四年级有一篇命题习作——《我的乐园》,就是要同学们写一篇描写一个地点的说明文。

猴儿子拿到这个题目,立刻就想好了主题——写他每天傍晚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的那个街边小花园。可是都写点什么呢?我们还是要从审题和破题开始。解剖题目本身——“我的乐园”。第一点要明确的还是体裁,这又是一篇说明文,写作的对象是某个地点,从教材中的示例来看,这个地点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学校和大自然。


第二点要关注的就是“我”,这个地方一定是与我有密切关系的,我经常在这里活动的。偶尔去一次的博物馆、科技馆、鸟巢、游乐园就不适合写了。第三点就是要围绕“乐”字展开,这个地方光自己熟悉还不行,必须是能够给自己带来欢乐的,如何能从一个地点获得快乐感呢,那就一定是要涉及到“我”在这个地方干什么事儿,开展什么活动了。也就是说,这篇说明文不能光描写地点,要把自己写进去,把自己的活动和感受写进去。

仔细分析教材中的习作说明和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命题中已经对这篇习作必须涵盖的内容,甚至写作的大体顺序都做出了要求,那就是:先写乐园在哪里,再写乐园长什么样子,然后写乐园里都有什么,接下来是我在乐园里干什么,最后写乐园怎样给我带来了快乐。照猫画虎地填写一下表格,就能帮我们梳理清楚写作的脉络,形成粗略的提纲。当然,详细分析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采用容量更大的思维导图工具。


比如开头部分写我的乐园在哪里,怎么描述一个地理位置呢?首先我的描述要与我自己有关系,因为这是“我的乐园”,比如“我的学校旁边”,“我家小区中心”,“每天上学必经之路的东边”,“奶奶家的后院”等等,而不必像寄快递那样写一个干巴巴的邮政地址。其次就是要让不熟悉这个地方的读者一看就明白,比如“楼群中间”、“大河岸边”、“操场的一角”,不要七拐八绕,讲得太复杂。换言之,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并不重要,读者不会按图索骥去那儿找你玩的,让读者迅速在心中有个概念就可以。


描写乐园里有什么的时候,要注意三个点。最关键的是逻辑顺序,也就是给你要介绍的东西分分类,乐园里有自然景观、花草树木、人工建筑、娱乐设施、活动的人们等等,按照分类逐一介绍,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说完植物、又说人,说完设施,又来一个植物。其次,用好表示空间方位的词,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里外上下,周围中央,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擅用形容词,有一个亭子,就不如说“有一个古香古色的八角形凉亭”,有一个舞台,就不如写“有一个水泥砌成的、5米见方、矮矮的小舞台”。


描写自己在乐园里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要先想好几个关系。首先,乐园里活动是我一个人个体的活动,还是和一群人一起开展的活动?如果既有群体活动,又有个体活动,写出来会更显丰富多彩。其次,区分动态的活动和静态的活动,体育运动,做游戏,这些动态的活动比较好写,因为动词较多,但如果能够动静相宜,则呈现效果更显多元化。第三,活动最好结合时间概念,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别开展什么活动,或者早上、中午、晚上,或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没有时间概念,罗列一大堆活动,就会给人一锅粥的感觉。最后就是用好副词,不能只是干巴巴的动词“踢球”、“跑跳”、“下棋”、“看书”,要生动形象,“痛快淋漓地踢一场比赛”、“自由自在地读我最喜欢的书籍”等等。

描写感受总是不太容易,题目已经给我们做出了限定,核心的感受是“快乐”、“欢乐”,如何与前面写过的活动相结合,引发我们欢乐的感受呢?就乐写乐,是比较难的。聪明的办法是对快乐的来源做一个分类,也就是带给我们快乐感觉的究竟有哪些因素。我们不妨使用头脑风暴的办法,来一个无限联想,然后再选择其中与我在乐园中的具体活动相关的方面,纳入写作的范围。猴儿子就联想到了这些快乐的来源:自由、伙伴、放松、运动、竞技、探索……


结合自己要写的对象,猴儿子画出了思维导图,即完成了选材,也梳理了行文脉络,再动笔写作,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细节的生动和遣词造句的恰当上面了。

经过这样的习作训练,我们发现,描写地点的说明文,不要就地点写地点,要融入人物的活动,把地点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写出来,把我们对这个地点的情感融进去,这样才能有情有景,有人有物,情景交融,人物和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我的乐园》:如何描写一个地点——猴叔的作文课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