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鱼记忆”到过目不忘,轻松提升记忆力的秘诀





在辅导孩子功课时,绕不过去的一个难关就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任务。一个单词刚抄写完5遍,再一问拼写,还会搞错;单词发音刚读完10遍,再一开口,还是不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讲了3遍,还是记不住解法;背课文、古文、唐诗,不是丢字儿,就是串行……再让他读几遍,连天的哈欠就来了。有时候我们真崩溃,难道孩子在学习方面跟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记忆?但“神兽”们并非样样都不擅长,看过的漫画书情节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网游桌游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同学之间流传的段子背的一字不差……他们好记性、好脑筋,真的有选择性吗?

记忆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不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人,快速、准确、大量地存储有用的信息,是衡量我们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库和思考力的基础。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够过目成诵,日久不往,出口成章,下笔万言啊,而不是同样的东西讲了一遍又一遍,既耗工夫,又伤感情,还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当然,遗忘是大脑的客观规律,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能孩子注定会把越来越多的知识还给老师。遗忘是规律,但记住也有规律,猴叔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几个关于记忆的有趣的现象。

1.记忆的“7±2法则”

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说,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音节、字词等。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们进行大量实验,所得结果都是7。1956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米勒阐述了这一理论现象:短期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 ,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我们自己也不妨做个小实验,很多漫画书、小说前面都会有一个角色表,你可以试试,从上往下读一遍,读到第几个,你还能记得住,到多少角色,你就留不下印象了。

2.记忆的“网络化特征”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德里斯科尔指出,长期记忆呈现一种网络模式——长期记忆中的许多概念是用层级的方式互相连结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大脑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时,就仿佛是蜘蛛在织网,每个信息都在网上有一个位置,和其他的信息相关联。我们不是记住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记住了与它有关的一大片信息。比如,你并不是孤立地记住一位新朋友的名字,而是顺带记住了他的面貌身材,说话的声音,当时的穿着,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初见时的场景,甚至介绍人是谁等等信息。

3.记忆力的“情感加成”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短期记忆主要储存在大脑的海马体,长期记忆主要储存在新皮质区。靠近海马体的杏仁体,是大脑处理情绪的中枢,它在记忆功能中还扮演了一个角色,就是帮助海马体区分记忆。越是附带着丰富情感的信息,杏仁体越容易将之储存到长期记忆区。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当我们回想一件久远而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除了能回放出当时的场景,还能立刻感受到当时的心情。

4.记忆的“双码模式”

人的思维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模式,有时候我们使用语言的逻辑在思考问题,有时候则跳过语言,直接用图像、符号、意象这些形象化的东西来思考。记忆也有两种编码方式——文字和图像。而那些同时使用了文字与图像两种编码来构成的信息,会比单纯使用文字信息有更多的可提取线索,也就更容易被我们想起来。


了解了这些关于记忆力的有趣的规律,如何用在辅导神兽这件事儿上,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效果呢?猴叔结合自己家的实践,总结了几个从“金鱼记忆”到“过目不忘”的小窍门。

1.“伸出一个巴掌”

根据记忆力的“7±2法则”,我们一次能记住的元素数量非常有限。在记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不妨伸出一只手,五指分开,这就是五个元素,加上手掌心,最多六个元素。我们发现,这六个元素是有顺序的——从大拇哥到小拇指,又是相互联系的——都从掌心延伸出来,把我们要记忆的知识点一个一个掰着手指头数一遍,再回忆时也对着手指头来回忆,就很容易记住了。如果知识点超过了6个怎么办?那就进行分类。


比如要记住太阳系的8大行星,我们先把它们分为固态行星和气态行星。伸出一只手,拇指代表太阳,食指到小指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指一蜷——四颗固态行星都绕着太阳转。然后再张开,还是拇指代表太阳,食指到小指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指一蜷——四颗气态行星也绕着太阳转。

2.图像辅助记忆

盯着文字往死里看,往往是还没等记住呢,就打瞌睡了。结合上图像就不一样了,写入记忆时运用文字和图像双码增加了趣味性,提取存储时增加了线索。我在带猴儿子学英语时发现,读短文是一个特别痛苦的事情,一些生词反复背了多少遍,一融进段落中,就又不记得了。于是我们一起将一篇短文分成若干句话,然后给每句话配上一个代表性的小图形,再读起来就轻松愉快多了。

3.运动辅助记忆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将其他智能与语言智能相结合,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学习和记忆。身体的运动要调动身体动觉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比如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地背诵,有时候比坐在书桌前背诵效果好,如果能在户外更大更新鲜的空间中走来走去地背诵,可能效果更好。若干年前,我给上幼儿园的猴儿子和他们读书小组的小伙伴们讲唐诗课时,就经常用这个方法。我和在地上摆上一些圆形靠垫扮演荷叶,让孩子们拉着衣襟连成一串扮演小鱼,边绕着荷叶走,边背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我还会让几个孩子站在椅子上扮演船上的李白,几个孩子站在地板上扮演岸上的汪伦,一起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4.建立联系辅助记忆

根据记忆的网络化特征,我们可以将新的知识点与我们头脑中已经牢记的知识建立联系,或是与我们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让新的信息变成我们熟知的记忆网络上的一个点,再提取记忆时就容易多了。举个例子,网上开课后语文老师留的背诵篇目中有一首《汉乐府·长歌行》,猴儿子一看那么长,眉头就皱起来了。我跟猴儿子说,乐府诗虽然长一点,但特别讲道理,语言简单,韵律朗朗上口,并不难背。我用他自己的生活来举例子—— 


“青青园中葵”,好比你自己,小小少年仿佛是花园中鲜嫩的植物。“朝露待日晞”,好比你早晨起床,窗外阳光明媚;“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你走在上学路上,看到春天的阳光下,花草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色;“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好比你爸爸我,开始步入人生的秋天,白头发越来越多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你可以联想你熟悉的孔子那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趁着现在年轻有活力有时间,到了学校要认真学习,天天向上啊。联系到自己最熟悉的每天起床上学的场景,再背这首乐府诗,就轻松愉快了。

强大的记忆力,是孩子的学习效果的基石之一,提升孩子的记忆力,不用给他喝“小聪聪”,不用给他配“好记星”,也不用给他报“手脑思维班”、“量子记忆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学习脑科学的知识,了解记忆力的规律,猴叔分享的几个窍门仅仅是个示范,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适合自己的 “独家记忆大法”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从“金鱼记忆”到过目不忘,轻松提升记忆力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