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学会爱与分享——《不要再抢啦》
“一个小猪不吃食,两个小猪抢食吃。”这是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的一句话。小宝宝厌食或挑食,是件很让父母头疼的事儿。于是就有人想出这个“偏方”,把两个差不多大的宝宝聚到一起吃饭,然后让他们抢着吃,比着吃,有时候还真能发挥出奇效。

但如果家中真的有不止一个娃,孩子们总是你争我夺,互不谦让,特别是碰到好吃的,谁比谁多一小口都不行,那也够让家长闹心的。猴叔小时候虽然是独生子女,但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有一个表哥和一个堂妹,有时候我们仨也会因为吃东西而爆发一场“战争”。特别是那个年代,物资并不像现在这么丰裕,几个苹果、一瓶牛奶、一根冰棍,一串羊肉串,都能让孩子们垂涎三尺。
现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基本上不会有我们儿时那种“缺嘴”的经历,但我们也经常见到孩子们为好吃的你争我夺,并不是因为食物本身多好吃或多稀缺,而是因为孩子们的心理:“他有的我也要有!”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学会谦让,学会大方,学会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但是,貌似“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再多遍,也没有什么效果啊!

猴叔第一次见到这本《不要再抢啦!》,立刻就觉得有意思,同样想启发孩子们谦让和分享,但来自德国的这本书,可不是上来就要说教的,作者构思了一个非常有代入感的故事,先是肯定了孩子们争抢好吃的这种行为并不过分,也不是自己的错误,而是孩子们的天性,然后再巧妙地让小读者看到,有比抢人一块饼干、多人一勺蜂蜜的优越感,更大的满足和愉悦。

故事从小狐狸家的小兄妹开始讲起,妈妈手工烤的饼干,当然不可能每块都一模一样了。妹妹觉得哥哥的饼干比自己的大,哥哥又不同意交换,于是俩人吵了起来。狐狸妈妈的解决办法并不高明,她抓过来两块饼干,自己全给吃了,让不懂谦让的小兄妹俩都落了空。妈妈觉得,争抢好吃的,是自己家这两个孩子的缺点,兄妹俩却要证明,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全都会为了一口吃的打架。于是他们一起出门去,做了一番“调查”。
“户外调查”的结果,证明了狐狸小兄妹的观点:松鼠家的两个宝宝为了橡子晚餐而吵闹;灰熊家的小兄妹为了冰激凌而打架;大角鹿家的两个小鹿为了面包而争吵。三个例子足够了,狐狸妈妈愿赌服输,乖乖地给孩子们重新烤饼干去了,她也几乎放弃了纠正两个孩子争抢食物坏毛病的努力……读到这里,小读者们内心深处都会有些得意,因为他们的“代言人”,书中的小主人公赢得了这场辩论,也无形中帮助小读者自己放下了心底的负担——原来如此,争抢好吃的不是我的错,天下的小朋友都一样!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那就是连作者也同意,对争抢吵闹的小宝宝们“放弃治疗”了。但情节忽然来了个大转弯,第二次争夺饼干的狐狸小兄妹,意外地看到了温馨感人的一幕:两只小老鼠,两个好伙伴,正在分享唯一的一粒、小的不能再小的玉米粒。他们对狐狸兄妹说:“谁要是都吃了,另一个人就得饿肚子……一个人自己玩多没意思啊!”
上一秒还在抢一块大饼干的狐狸小兄妹,忽然被这幕场景直击内心,他俩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个道理,也就是妈妈说教了无数遍都没讲通的那个道理——分享带来的愉悦和幸福,远远大于多吃多占所产生的得意和满足。

图画书的教育方法,就是润物细无声。懂孩子的作者,总能在故事中,先贴近孩子的内心,给予他们理解和认可,让他们放下心里的负担,然后再巧妙地给予正面的暗示,启发孩子,不妨像爸爸妈妈鼓励的那样试一次,试一次主动分享,试一次谦让小伙伴,试一次大方地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给别人,试一次邀请小朋友和自己一起玩……没错,在猴叔翻译《小猪佩奇》的过程中,我就一次次地看到,小猪佩奇一家人给小读者们做出正面的好榜样,而我也经常听说,很多孩子因为喜欢佩奇,所以跟着佩奇的样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接受了正面的引导。这本《不要再抢啦》,也是猴叔翻译的,也有和佩奇一样的功效哦!
所以,当孩子们再争抢食物的时候,还是讲孔融让梨,你就OUT啦!和孩子一起到图画书中来,轻松愉快地学习和领悟这些道理吧。《不要再抢啦!》,[德]斯特凡妮·勒伊著绘,猴叔孙鹏翻译,中信出版集团遇见美好绘本馆2019年4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慢慢学会爱与分享——《不要再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