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请晚点儿进入孩子的世界


上周,孩子们的期末考试都考完了,这两天成绩也陆续出来了,考试前我们和大家聊复习方法和考试技巧,既然已经考完试了,我们就聊一点成绩以外的事情。话说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段子手妈妈,她经常把三年级的女儿和自己的日常对话晒在朋友圈中。这位小姑娘很喜欢和大人辩论,她尝尝能够以发散的思维、犀利的提问和层出不穷的类比,将妈妈对她的教导,解构得体无完肤,辩论到妈妈自己哑口无言,甚至怀疑人生。这个不到10岁小姑娘,在妈妈的朋友圈里给很多叔叔阿姨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和反省。


前两天,这个小姑娘又抛出了一句奇谈,她问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写作业?”她妈妈刚想瞪圆双睛,甩给她一句——写作业是小学生的天职!转念一想,不妥。这句话要是放在30年前,我们的父母如此教训我们,想必我们只有低头认罪的份儿,但放在现在,能说服眼前这个小女生吗?她妈妈说:“亲,我对你够宽容了,只是让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看你们班小谁,他妈妈还每周给他买一大堆卷子让他刷题呢。”“那是因为他想考全班第一,我并不想考第一啊?”“写作业是为了让你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免狗熊掰棒子,全都还给老师。” “如果我不写作业也能记住这些知识呢?”

这位妈妈忍住了发飙,因为她忽然想起,当年她在某国内顶尖高校读书时,教授们有句名言:“如果你觉得自己读书比来听我的课效率更高,更能学好这门课,你可以不来上课。”如果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独立研究,那么小学生为什么就只能被动地完成作业呢?一个人从多大开始,就可以不用写作业和考试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了呢?这位妈妈把问题抛给了好友们。朋友圈如同开了锅,有位闺蜜发表了一段很有趣的点评:“让你相信猴叔之流伪专家的话,在她小时候给她读那么多绘本,现在傻了吧?娃在家跟爸妈犟嘴,到学校跟老师抬杠,难道培养她将来去上《奇葩说》吗?”


其实她这位闺蜜还是不够理解她,我倒是能猜到一点这位妈妈的心思。她在朋友圈里晒自己被女儿辩得无言以对的场景,其实带有炫耀的成分——对孩子的思维活跃和口若悬河,她心里有点小庆幸呢。她知道,论考试成绩,女儿未必非当学霸不可,但讲人格的独立,思维的活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她很得意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符的强悍。

在她的这条朋友圈之下的评论中,还有朋友提到了印度的教育。印度的学校教育和我们有一点不同,非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质证,甚至挑战权威,比如挑战老师,质疑教材。这种成长环境带给印度青年什么优势呢?我想有两个现象或许与之有关,一是在美国很多大学的实验室里,埋头儿干苦活做实验的,净是中国大陆留学生,而印度留学生因为更善于表达,更乐于走向前台,反而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二是据说全球500强企业中,高管人数的30%是印度人。 


我们中国的孩子,不可谓不聪明,现在他们能读到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各种高大上的早教培训门类也越来越齐全,还有哪些东西是教育环境中缺乏,需要我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补充的呢?我想,我们教育的问题可能是给出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太多了,也太早了,需要孩子们独立思考,自己论证,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结论的场景太少了。

举一个例子,猴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数学课上讲长度单位,书上举了一个例子,数学老师也是这么讲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臂展是1米。”猴儿子觉得有问题,于是问老师:“老师,我们的臂展不一定是一米啊?可不可以量一量?”老师回答:“上课说话不举手,教室后面儿站着去!”回家后,猴儿子不甘心,于是请妈妈用皮尺给他量了一下臂展,一米四。在猴儿子心中,一米四和一米的差异是很大的;数学课上直接给出结论,而不让我们动手测量,这是不合逻辑的;老师不让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很让人郁闷的。


孩子们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就是信息获取和信息存储,这部分当然可以用标准答案的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上一个层次是分析加工信息,理解归纳并应用,到了这个层次,就会出现个性化和多元化情况,很难用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说服所有人;再一个层次是自己动手,观察现象,探索规律,验证结论,这种学习孩子们收获的更多的是思维方法,而不是具体问题的答案。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题会难住我们大人的原因。

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有什么用呢?说实话,类似上文那位小姑娘的独立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反向思维的能力,未必会对提高眼前的学习成绩有用,说不定还有负面作用,也会大量消耗父母的时间、精力和耐心,让孩子变得不怕大人,不听大人的话。但是,如果孩子们处处听我们的话,永远闭着眼睛接受我们这代人教给他们的关于世间万事万物的一切正确答案,他们未来怎么可能超过我们呢?


在听话、爱学习和好记性方面,小朋友肯定不如人工智能,要想家里培养个学霸,养孩子还不如买个智能音箱呢。当未来一切简单重复的事情、收集处理信息的事情、运用公式和模型的事情,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之后,我们的孩子们靠什么立足于天地之间,养家糊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夸张点说,有可能就要靠小时候保留的那些独立思维、创意思维、模糊思维、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能力,靠充满人性的温情和灵动的谈话交流的能力,靠同理心、幽默感、表演欲等等这些当前看起来不那么重要,也换不成考试成绩的东西……

是的,尽管有“闺蜜”劝年轻爸妈们,别听猴叔这类伪专家的话,但猴叔还是坚持认为,通过亲子阅读,启发孩子的独立思维与辩证思维,保护孩子探索真知的欲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是非常有益的。我最终给朋友圈里那位妈妈的建议,其实是“顺势疗法”,和孩子一起读一些适合孩子的、带有哲学启蒙色彩的童书。既然娃有如此犀利的口才,就让她在辩证思维方面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特长。


正好两周前,我在阁楼上翻到一套尘封多年的来自法国的插话童书,书的主题和内容立刻就吸引了我。丛书名叫《儿童哲学智慧书》,共有9本,分别是《自由是什么》、《社会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情感是什么》、《艺术和美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好和坏是什么》、《知识是什么》、《我是什么》。丛书的文字作者叫奥斯卡·柏尼菲,是法国的一位哲学博士和师资培训人,也是畅销童书作家,他在世界各地建立哲学工作室,推广给孩子的哲学智慧课程。这套插画童书,既适合小学生独立阅读,也可以由爸爸妈妈读给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或许也可以开发成小学生的思辨说理课程。猴叔拜读之后,不仅赞叹奥斯卡先生能把很多深奥抽象的哲学问题,讲得如此生动有趣,也佩服发现这个选题的国内编辑老师的眼光和理念。

当然,如果你害怕孩子会变得思维活跃、语言犀利,不喜欢孩子跟你抬杠,挑战你作为大人的权威,还是离这样的书远点儿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标准答案,请晚点儿进入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