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下一轮进化,从学校革命开始
这个帖子的标题好大,好吓人!
猴叔自己也这么想,但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事情——未来,我们的学校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未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好消息是,这不仅和我们的孩子息息相关,我们自己也身在其中,因为以后的教育将实现彻底的终身化,未来的学校,需要我们不止作为家长,或许也要作为讲师、作为专家、作为学生参与其中。

沉重的话题不妨先从三则轻松的小故事开始,现在国内主流体制内的学校教育,有什么让我们和孩子不满意的地方?第一个小故事——哪些有用的东西,学校却不教?上个周末,猴儿子终于参透了新买的一套桌游。他用几乎两星期的时间,自己啃厚厚的一本说明书,基本上弄懂了6、7成,最后一些疑点我俩一起研究说明书整明白了。当天下午,他就教会了另一个同学玩这个桌游。猴儿子想让猴妈也一起学学,猴妈只看了说明书的开头,就说太复杂看不下去。我们三个忽然想到一个观点:有一样生活中很实用的技能,学校却从来不教——看说明书。
举一反三,我们开展了一个头脑风暴,还有哪些生活中和工作中有用的能力,是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中几乎没有涉及到的呢?猴儿子说:打游戏(桌游和手游)、做家务、控制自己的情绪……猴妈提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Teamwork、说理、结构化思维、同理心、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我补充道:领导力与影响力、时间管理与精力管理、设定和分解目标、评判性思维……通过这一番头脑风暴,我们貌似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多偏向以知识为中心,目标导向(考什么学什么),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导向。

第二个小故事——跟不上与吃不饱。小学的课堂我是进不去的,但校外机构的课堂允许家长旁听,我就时常会听听猴儿子上的学而思的数学课。在佩服学而思课程设计的趣味性和逻辑性的同时,我发现一个问题:老师必须要在2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授课内容,多少道例题一个不能少也不能多。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差异很大的:有的孩子完全跟不上,上一道题还没搞懂,下一道题又来了,因此旁听的家长不得不一起做笔记,回家再给孩子补课;有的孩子则感觉吃不饱,老师才讲了一半,就顿悟了,老师讲到第三题,他自己连第五题都解出来了,大量的时间并没有高效利用。
我曾向专家请教这个问题,据说小学的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很普遍,老师只能按照学生们的中等程度来授课,但实际上只有20%的孩子适应这种速度和难度,剩下的孩子,要不就是吃不饱,要不就是跟不上。有意思的是,孩子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在数学课上吃不饱的孩子,有可能在英语课上就是跟不上。比如我家猴儿子,他的长板和短板就十分鲜明,动脑子解题的环节,他反映很快,吃不饱,但一旦要落笔写字了,他的书写速度慢,字也不好看,就变成跟不上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教学方式,更多还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授课,而且是一名老师对三四十个孩子的“满堂灌”,如果是翻转课堂、一对一教学或线上自主学习,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第三则小故事——坐着多,跑跳少。猴儿子学校附近有一个很小的社区中心广场,老年人们在这里散步、聊天,一些小孩子的家长推着婴儿车溜娃。每天下午小学一放学,一帮穿着校服的“野小子”们就杀过来了,分成两拨儿踢足球,瞬间霸占了小广场。老人们对这帮小学男生很有意见,增加了安全隐患,几类不同需求的人群产生了矛盾。
可是换个角度想想,这个年纪的男生,就需要大量的体育运动,他们需要在跑跳中释放精力,在肢体接触中感受力量。充足的体育活动,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和精神健康成长,都很有益处,更别说还能扩大足篮球这些运动项目的青少年群众基础了。但学校里的体育课很有限,放学后操场和体育设施就不让孩子们使用了,个别入选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的孩子还能一起训练,多数孩子要锻炼只能在街边“开发场地”,或是报名昂贵的校外体育课程……同样,学校里的教室、图书馆、礼堂等资源,在周末和平时的晚上也处在闲置状态。这种资源的浪费,是不是也是现在的学校不能让人满意的一点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挑战我: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了几十年了,只要考试选拔的根本教育体制不改变,我们学校似乎也没有办法克服这些顽疾啊?学校只是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一部分,学校做不到的地方,还有家庭和校外教育机构补充啊?这样的观点当然没有问题,但我们不要忽视一种力量,一种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能量巨大的力量,那就是技术!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我们的媒体,我们的娱乐,我们的人际沟通,也一定能改变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

比如,人工智能翻译能够将90多种语言第一时间准确地翻译出来,每个人戴个耳机、胸麦,甚至假牙就全球外语随便听说了,那我们中小学的外语课堂教学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帮我们完成任何复杂的数学计算、逻辑分析,甚至随机建立数学模型,预演概率、辅助决策,那我们的数学课该学点什么呢?
云端的AI助手可以用微秒级的速度帮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获取任何开放的资料,每个人都变成百科全书、最强大脑,那我们的历史课、地理课、语文课该教点什么呢?
如果985、211名校名师的授课都采用慕课、直播课程这类线上教学方式,学生们可以方便地在虚拟社群里交流,那我们的大学还需要围墙和录取通知书吗?
更神奇的是,如果一切学习行为都能上区块链,我们所有能力的获取和提升,都可以在全球联通、不可篡改的区块链上得到记录和认证,那我们还需要高考、中考这种以选拔为目标的标化考试吗?

这些问题,猴叔只能抛出来供大家思考,并不敢尝试去做解答和设想。但近日我读到了一本激动人心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民进副主席、政协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的著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对于我前面用小故事揭示出来的当今学校的不足,朱永新先生都有从实践到理论的详细论述。他提出,未来的学校将被“学习中心”所取代,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校长室、行政楼,看上去有点像北上广深的创业孵化器;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可以在大学校园,也可以在市场化的培训机构;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时间,没有学制,真正实现混龄学习……

如果你对教育的未来、学校的未来感兴趣,强烈推荐你读读这本书。或许你读完之后也会和我一样,憧憬未来的学习中心,憧憬一个没有标化考试、却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明天。《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朱永新著,中信灰犀牛2019年6月出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人类下一轮进化,从学校革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