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训孩子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咱们先一起回顾一个问题,你最近一次训孩子是什么时候?所谓“训”,是指带着情绪批评,是疾风骤雨、狂风暴雨,而不是和风细雨。你最近这次训孩子是因为什么事情?这次训孩子的经历,有没有影响到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给之后的沟通增加了阻碍呢?

当然,我特别理解父母的心情,每个孩子都有“小怪兽”的一面,有时候ta的表现真的能让父母抓狂,有失败感,伤自尊。特别是当孩子的负面表现,经由老师或其他大人告知我们的时候,我们心底的一个脆弱的扳机点就被触及到了,那就是“养不教,父之过”,还有“孩子的教养,反映家长的素质”。感觉孩子的表现让自己丢了面子,孩子的行为让自己被别人鄙视,这种时候,是我们最容易负面情绪飙升的时刻,往往对孩子的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心理学家贺岭峰老师在他的家庭心理学课堂上,讲了自己和女儿之间的一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心理学家遭遇这类尴尬时刻,是如何拯救自己的情绪,维护和孩子的关系的……
看完这个视频,我还特意查了一下贺岭峰老师,他是教育心理学、家庭亲子问题等领域的专家,有意思的是他的家庭曾经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文明家庭的背后,是一个有担当,心态稳定,教练式的父亲形象。视频中贺老师的几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我的情绪是我的问题,和女儿没有关系”;“我们凭什么让一个孩子管你叫爸爸妈妈,你总得替人家抗一点什么东西吧”;“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和女儿的关系,我绝对不做班主任在家庭中的代理人,也绝对不做家庭教师”。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先把自己培养成心理学家,然后才能当好父母。但是,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有些事情是我们稍加修炼,提升一点点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就完全可以改进的。猴叔将贺老师故事中的其实,概括为三个基本信念,也就是我们在准备和孩子开始一段对话时,特别是忍不住要批评ta时,可以在心里先问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坚信你的孩子不是坏孩子吗?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坚定立场,选择阵营的过程。我们知道,言传不如身教,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不论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说的是哪一套,孩子都会潜移默化地效仿我们自己身体力行的那一套。只要我们自信是善良正直诚实勤劳的人,孩子就一定会成长为善良正直诚实勤劳的人。我们不要过于担心孩子的基本面,不要在头脑中演绎出太多、太长的故事。孩子偶尔一次没说真话,背后可能有各种具体的原因,不代表将来ta就会变成一个爱撒谎的人。孩子一段时间对一些拿不上台面的小嗜好着迷,不代表ta就会成瘾无法自拔。
当矛盾出现时,我们不要立刻跳到孩子的对立面,摆出一副审判长的姿态,而把孩子放到被告席,威逼利诱审个底儿掉,然后再苦口婆心地讲出一番危言大义、人生道理,让孩子痛心疾首、痛哭流涕、发誓悔改,如此我们方能心安理得。要知道,我们和孩子是一条船上的人,我们要坚定阵营,坚定立场,选择相信孩子,哪怕明明知道ta藏了些小秘密,也要相信ta能够自己处理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相信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我们寻求帮助,而不是讳疾忌医,退避三舍,惧父母如虎。

第二个问题:你能把孩子的错误和自己的情绪分辨清楚吗?不妨回想一下,上一次是什么引发了我们教训孩子的“疾风骤雨”?是孩子真的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还是某个时刻我们自己累积的情绪忍不住爆发了?就像贺老师说的,我们大人的情绪问题,需要我们自己解决,这与孩子没有关系。孩子没有义务当我们大人的“出气筒”。更何况宣泄情绪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彼此的能量大幅下降,亲子关系受到损害,为今后的亲子沟通增加了障碍。而克制情绪,启动一段教练式对话,却有可能取得彼此都满意的效果。
在《爱,听得见:教练式父母方法》这本书中,我读到一个小故事:一位美国的父亲,他自己是橄榄球球星。他鼓励儿子加入了少年攀岩队,也经常陪儿子一起训练,和他一起讨论这项运动。就在儿子即将参加人生中第一次攀岩比赛的当天,儿子忽然告诉父亲,他决定不参赛了。儿子说:攀岩对他而言更应该是种娱乐性运动,他不想参加竞技性比赛。作为竞技性运动职业选手的父亲,忍住了批评孩子临阵脱逃的冲动,而是耐心地听孩子诉说自己的想法,最终他认同了孩子的态度,同意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只玩娱乐性攀岩,不参加比赛。

第三个问题:你的教训,能帮助ta解决问题吗?孩子犯错误,出状况,成绩不理想,代表ta在成长中遇到了困难,遇到了坑儿,坎儿,甚至是翻不过去的高墙。我们有时候希望通过自己作为成年人的力量,一把拽住孩子,一起跃过障碍,突破成长的瓶颈。其实,孩子的路必须ta自己走,该摔的跟头一个也少不了,该爬起来的时候必须自己爬起来。真正能够帮助ta渡过难关的,不是我们“超人”般的提携,而是ta自己走出困境的强大意愿、充沛能量和清晰目标。
孩子的问题,只能靠ta自己解决,我们只是ta的父母,ta人生某个阶段的同路人,绝不是ta人生的导演。就像贺老师说的:我绝不做班主任在家庭中的代理人,也绝不做家庭教师。一道数学题,四遍做不对,就再开始第五遍、第六遍,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不也做了好几遍吗?我们要珍重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而不是孩子表现超越同龄人的结果。哪怕磕磕绊绊、摔得头破血流,ta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累财富。如果我们拉着ta跳过去,反而让ta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

下一次,当我们不得不和孩子一起讨论ta遇到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的时候,当我们想教训ta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贺岭峰老师讲述的这段小故事,然后在心里问自己以上猴叔总结的这三个问题。让我们波动的情绪平静下来,让我们摇摆的核心诉求稳定下来,然后,不妨从一个教练式问题,开始和孩子的对话,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孩子,对于这件事(这个情况),你是怎么看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张口训孩子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