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给答案,先让我想一想”——《我猜是这样!》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为什么有的云彩不会变成雨?”
“为什么云彩会动?”
“为什么会有风?”……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特别可爱的阶段,就是爱缠着大人问这问那的阶段。语言日益丰富的他们,好奇心的闸门也一下子打开了,仿佛变身“十万个为什么”,五花八门的问题,让我们应接不暇;一句接一句地刨根问底,直到问得我们理屈词穷。

我们都能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天地万物都有兴趣,对陌生的事物非常敏感,这也正是启发他们初识各类科学知识的好时机。但是,我们家长并不都是“万事通”啊。面对孩子种种别出心裁的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怎么办?讲出来太枯燥,太深奥,孩子听不懂怎么办?我们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怎么办?
回避他的问题,让他该干嘛干嘛去?顺口编个答案糊弄他一下?跟他说:要想知道,以后上了小学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拿出手机百度一下,照本宣科念上一大通?……猴叔说:对于探索欲和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反馈并不是直接甩给他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引导他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探索,甚至是猜测背后的道理。“找”的过程,远比“找到”的结果更重要。

人类是怎么学习新知识的?我们先用年龄更小的孩子来举个例子。满地爬的小婴儿喜欢抓握那种颜色鲜艳的小塑料球。有时小红球脱手滚到了沙发下面,小宝宝看不见小红球,就以为它消失了,没有了,于是哇哇哭起来。这时,一般家长会赶紧把小红球从沙发下面捡出来,递给宝宝,哄他别哭了。但更懂孩子的家长不会这么做,而是会用语言引导孩子:“小红球不见了是吗?你觉得小红球去哪里了?你可以去找找它吗?”在大人的引导下,宝宝有可能自己爬过去,看看沙发底下,发现消失的小红球,于是就懂得了“视线遮挡”这个道理,明白了“看不见”不等于“没有”。这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就是小宝宝最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我们立刻出手相助,孩子就只会获得出一个结论——有麻烦,我就哭,我一哭,妈妈自然会搞定一切。

对于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同样要铭记这个道理:独立探索、找到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诚然,孩子对各种现象的猜想和解释,或许异想天开,或许不着边际,距离实情相差万里,但在独立猜想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我们也能通过他们个性化的思考方式,发现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是善于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再沿着他的思路,和他讨论讨论,进一步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这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好玩的脑力游戏和知识学习。
这本图画书《我猜是这样!》,书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就处在对一切都好奇的阶段。小女孩看到什么就问什么,她代表了孩子们身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男孩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大胆猜想,并给出一个有趣且自圆其说的解释,他代表了孩子们身上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这四件宝贝,正是小孩子们超过我们大人的四种能力,也是我们要特别给予保护和鼓励的东西。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两个孩子身边,有一位“不解风情”的大人,这段对话会变成什么样子——
“卡车是怎么动起来的?”
“因为有发动机。”
“飞机是怎么动起来的?”
“有发动机。”
“货船是怎么动起来的?”
“发动机。”
“火车是怎么动起来的?”
“发……”
……
“为什么有发动机,它们就能动起来?”
“呃……等你们上了中学,学了物理课,就会明白了。”

如果换成一位聪明的大人呢?其实只要改变开头第一句话,孩子的头脑风暴就能马上刮起来,那就是回答一句:“你来猜猜看?”没错,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标准答案,而是要亲身体验“提问——假设——论证——结论”的思维过程。
书中的小男孩儿,当下正对动物着迷呢,于是他用自己的动物知识,来解释各种交通工具动起来的秘密。卡车是大狮子蹬起来的,飞机是一群小鸟齐心协力飞起来的,货轮是鲸和章鱼合作开起来的。随着机械越来越复杂,他的想象也逐渐升级。他从压路机沉重的碾子,联想到笨重的大熊;从挖掘机的挖斗,联想到贪吃蛇的大嘴巴。在火车的原理想象图中,他的猜测达到了极致——烟囱的烟来自一锅美味的汤,一大排轮子的动力来自一条传送带,一帮馋嘴的小猴子们奔跑着却永远也够不到那锅汤。我们发现,不仅火车的原理得到了形象化的解读,小男孩神奇的想象力,还捎带手把跑步机给发明出来了。

小男孩用动物和形状游戏,来阐释机械和力学原理。在他想象出来的画面中,既有右脑思维的形象组合与画面建构,又有左脑思维的逻辑推演与情节编撰,看似思路类同,却每次都能出乎意料之外,引得小女孩一次次地长大嘴巴——“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颜色的变化,以机械的颜色与两个孩子衣服颜色的关联关系,衬托出客观事物、现象与孩子主观想象力的关联关系,这也让翻页的过程有了节奏感和情绪的跃动。
在给孩子们讲这本书时,我们不妨用上一点互动:看过两个小孩的想象之后,在翻页前停顿一下,请孩子自己开动脑筋,想象一下接下来的画面——货轮是怎么动起来的?压路机是怎么动起来的?当孩子们给出他们的想象之后,再和书中的画面比一比,看看谁的想象力更不走寻常路。特别是翻到结尾处,自行车是怎么动起来的?这里是作者的一个小包袱。我们不要立刻把包袱揭开,先让小朋友们沿着之前的思路好好猜一猜。等他们看到作者的答案——自行车就是这么动起来的——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忍俊不禁的。

“我猜是这样……”孩子脑筋动起来的前提,是我们要给他们“猜想”的空间。当孩子冷不丁冒出一个古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反问一句:“你来猜猜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研究,找到自己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和他一起放飞想象力,并向孩子们学习。一起聊一聊,一起画一画,孩子一定会找到科学,找到逻辑,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们还可以找回一颗童心。
“这是为什么?”
“你来猜猜看?”

《我猜是这样!》,文/图:[德]克里斯托弗·尼曼,翻译:李颖,启发2019年9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别急着给答案,先让我想一想”——《我猜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