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很软,生活很真,成长很痛——《我的爸爸在火星》


小说是关于人的艺术,科幻小说也不例外。如果远离了人,故事再精美,也会失去活的灵魂。


国庆节期间有点闲工夫,在网上刷了一遍此前票房扑街的国产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同时还读完了一本美国女作家写的科幻小说《我的爸爸在火星》。两相比较,我感觉到这两部作品的编剧和小说家在创作诚意和沉淀上的差距。

《上海堡垒》不能打动观众,看起来牵强做作的原因,并不是鹿晗太小,舒淇太老,特效太假,或是大场面不够真实,而是整个故事充满了冰冷的金属味道,作者几乎从没有将每位主人公当成一个完整的、丰满的、成长中的人来加以描绘,而只是非常粗略的加了个标签。因此姐弟恋的线索才会变得生涩乏味,这个锅不能扣到演员身上。

这部来自美国的《我的爸爸在火星》,是我读过的不多的科幻小说中,最“软”的一部。它的科技硬核所占比例非常小,几乎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人类集体命运不可逆转地走向悲剧结局,少数人类勇士为了万分之一的希望舍弃小家自我牺牲。故事就围绕在拯救人类的火星计划中壮烈牺牲的一男一女两位科学家的孩子而展开。女科学家的女儿知道母亲已经牺牲,却在心底保留了一丝侥幸。男宇航员的儿子因为爸爸的精心准备,还不知道真相,但越来越感受到些许不安……

美国女作家克丽丝塔·万·多尔查除了写作,也是一位全职妈妈,白天要照顾孩子们,孩子们睡觉后的寂静夜晚是她的创作时间,这本《我的爸爸在火星》是克丽丝塔首次涉足科幻领域。或许就是因为对孩子成长、心理和情感的了解,对于人物关系的敏感,和对于科技的点到为止,这个故事充满了真挚的童心,人情味厚重,机械味轻微。这是文艺女生写作科幻小说与理工男生写作科幻小说的鲜明区别。

一颗意外闯入太阳系的小行星,拉动了巨大的木星,引发了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破坏了八大行星原有的引力平衡,水星的轨道被甩远,而金星、地球和火星则旋转着贴近太阳。气候的剧烈变化,使植被大量死亡,平原变成了荒原。两极的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了27.5米,第一年地球就失去了近一半的人口。剩下的人只能在面目全非的大地上,凭借贫瘠的资源勉强维持。太阳变成了危险的辐射源,走到室外必须穿上太阳服。

人类为了生存最后一搏,冒着技术不成熟的风险,派出一批批的航天员登陆火星,试图将火星改建成适合人类居住的避难所。小男孩詹姆斯的父亲参加了这一计划,在临行前,爸爸带着詹姆斯一起建造了一台通讯设备JICC,可以在地球和火星之间传递视频短信。这台设备也成了詹姆斯和爸爸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寄托。詹姆斯认识了新搬来的邻家同龄女孩阿斯特拉,她的母亲在火星计划中光荣牺牲了。作为烈士的孩子,阿斯特拉有点孤僻,少言寡语,好像还有一些自己的秘密。但詹姆斯却发现,自己和阿斯特拉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渴望和她成为更好的朋友。

与此同时,詹姆斯和爸爸之间的联系变得有些怪异,彼此往来的信息都是各说各话。在阿斯特拉的帮助下,詹姆斯发现其实他的JICC已经坏了,失去了接受信息的功能。为了修复联络设备,恢复和爸爸的联系,也帮助阿斯特拉维系最后一丝找到妈妈的希望,他俩开始了一系列的冒险……


苦涩的成长,失去至亲的挫折,共患难的友谊,朦胧的感情,大胆行动的勇气……TEENAGER的心路历程,是科幻外衣下真正打动读者的内核。面对注定的失败,无望的前途,少年们执着地为爱坚持和无畏的勇敢行动,也是作者着力描摹和赞颂的对象。

太阳不会永远照耀,地球不会永远存在,人类曾经渡过各种劫波,未来也会面临更大的绝境。无论是迁居火星,离开银河系,还是带着地球家园流浪太空,科幻作家都在为人类的绝路求生做着各种设想。而小行星的乱入,地球轨道的突变,只是加速了人类自我救赎的时间表。科幻是现实的一种极端情况,现实的一种时间压缩。人类能否渡过下一次劫波,可能既取决于我们科技进步的速度,也取决于我们的下一代人的文明和精神的力量。


《我的爸爸在火星》,作者[美]克丽丝塔·万·多尔查,翻译刘芳,小白马童书馆2019年3月出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科幻很软,生活很真,成长很痛——《我的爸爸在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