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欠谁一句“谢谢”?——《小岛》

每当我们看地球仪时,我们都会感觉到,地球之上70%的表面都被海水所覆盖,几块大陆更像是浮在一个蔚蓝色“水球”上的岛屿。而在地球长达46亿年的历史上,目前七大洲四大洋的板图,仅仅存在了不到2亿年。板块漂移之前,远古的泛大陆更像是被泛大洋环绕的一个岛屿。而最初生命的起源,就在泛大洋的这一锅“原始汤”里。

再把视野放大一些,在我们居住的星系,地球恰好处在一个距离恒星不远不近的位置上,有富含氧分的大气层包围着,表面还有大量的液态水。在茫茫银河系中,几乎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孤独而美丽的生命驿站。有科学家说,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并非是在内部环境中萌发的,而是来自于偶然撞上地球的彗星所携带的,来自宇宙深处的有机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在寥廓清冷的宇宙中散逸漂流的生命物质是多么地幸运,能够遇到地球这样一个可以成为家园、并繁衍生息的行星。而我们人类,算起来还是40亿年前、那些宇宙流浪幸运儿,在地球这座小岛上的后代呢。

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却足够宽广,特别是辽阔的大海,分割了人类定居的陆地。人类对于生命的漂流、探险与幸运的体验,主要来自于大海。古希腊人善于航海,因此有了奥德赛的故事。英国也是依赖航海而兴盛的国家,英国人都知道,大海上的一座荒岛救了鲁宾逊。中国人一度也是向海而生的民族,于是我们的故事中也有《镜花缘》、《夜叉国》、《罗刹海市》。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我们今天读到的,就是一部荷兰插画家创作的,关于漂流与获救、奉献与感恩的绘本——《小岛》

一个父亲、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只小狗在海难中落水,海面上出现的一个小岛,救了他们的命。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眼中的这座小岛,其实是一个巨型海龟露在水面上的一点脊背。为了帮助他们,这只海龟居然不在游动了。它不仅要扮演好“小岛”的角色,还要在狂风巨浪中保持平衡,要抵御水面以下更加巨大凶猛的大鱼……冬去春来,一家人始终没有放弃重返陆地的希望,同时这座小小的“海岛”也变成了他们温馨的家。他们盖了木板房,种了椰子树,竖了旗杆,修起了长椅和桌子,还造了条小舢板。

终于,有大轮船驶过这片海域。大海龟第一次游动起来,迎着轮船的方向。一家人获救,沿着绳梯爬上大轮船,忽然,小女孩儿想起了一件事情。她扑通一声跳进海里,潜入水下,拥抱抚摸着大海龟的头,说道:“谢谢你,小岛!”

整个故事是用大海龟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作者把一个深沉而无言,却用大爱托举起生命的“小岛”角色,从后台推向了前台。整部书的画面色彩浓烈,波澜壮阔,特别是海平面上下的比例分割。如同冰山一样,大海龟露在海面以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水面之下,他的承担,他的勇敢,他的坚毅和温柔,都是小岛上的一家人所看不到的。但我们读者却能够同时读到,水上水下两个故事——水上一家人荒岛求生并最终获救,天空飞鸟、日月星辉;水下的世界则更加绚丽多彩,水下的故事也更加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直到小女孩儿跳下海,拥抱大海龟,致谢小岛的那一刻,水上水下两个世界,两个故事终于交融在一起了。而整部作品的寓言意味,也透过这幅画面传递出来。

大海龟,有如是海上的一座小岛,在某个时刻,拯救了落水的一家人。而我们脚下的大地,其实也是蓝色星球上的一片岛屿,默默地用她的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土壤草木、飞禽走兽,养育了我们人类千万年。我们所在的行星地球,又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孤独而稀罕的生命摇篮,庇护着我们,从有机质、单细胞、多细胞、脊椎动物、哺乳动物,一直进化到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当我们丰衣足食的时候,走南闯北看世界的时候,甚至是乘坐飞船飞上太空,登上月球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回过头来,对脚下的大地说一句“感谢”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进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也越来越全面而深刻了。不只是衣食温饱,平安健康,我们还希望环境美丽、绿水青山、空气清新、森林繁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曾经对大地,对自然肆意的改造,过度的索取,现在我们要谦卑认识到:脚下的大地是承载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小岛”,她也有她的权利、诉求和尊严的底线。一句“感谢大地”之后,我们必须为了这个爱我们,养我们的“小岛”,做点什么,包括适当地改变自己。

《小岛》,文·图[荷]马克·杨森,翻译阿甲,禹田文化2018年6月出版。

请输入标题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我们欠谁一句“谢谢”?——《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