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我的“被子”,想象力是我的“枕头”——《所有人都要睡觉吗?》

每个爸爸妈妈,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我们自己已经困得不行了,可宝宝还是不想睡,兴冲冲地要求我们再讲一个故事,再读一本图画书,或是再聊一会儿。

小婴儿的时期,宝宝需要我们抱着、哄着、唱着儿歌、推着婴儿车才能睡着。到了宝宝和我们分床睡、分房睡时,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当宝宝养成了亲子阅读的习惯,可以躺在我们的身边,安安静静地听我们讲图画书时,我们一度以为,一本好的睡觉书可以解决孩子入睡困难的问题,没想到自己却“上套”了。孩子听完一遍,还要再听一遍,而且连续好多天都要求听我们讲同一本书。不知多少次,我们读到自己睡着,又被娃叫醒了。

小宝宝们为什么都跟睡觉“有仇”呢?第一,孩子害怕睡着。他害怕熄灯后的黑暗,害怕可能出现的噩梦,害怕床底下或壁橱里藏着的“妖怪”,害怕夜里醒来时独自一个人的孤独感,特别是害怕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妈妈已经“偷偷”溜走上班去了。第二,孩子没玩儿够。白天那么多新鲜的玩具,有趣的游戏,好看的图画书,精彩的动画片,自由自在的探索,在孩子想来,比起玩耍,睡觉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有个规律,孩子们越是疲倦乏累时,就越抗拒入睡,也就是俗称的“闹觉”。第三,想和爸爸妈妈多说会儿话,多亲近一会儿。白天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好不容易等到晚上才回到家,还有很多家务活儿和大人的“大事情”要忙活,陪自己玩儿的时间真是一晃就没,又要洗脸、刷牙、上床睡觉了,明天早上一醒来,爸爸妈妈又都不在了。

在这本来自法国的睡前图画书《所有人都要睡觉吗?》中,主人公小女孩儿就是一个玩儿不够、聊不够、不想睡的“小人精”。从开头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儿已经开始分房睡了,她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妈妈给她床边放了小夜灯。小女孩儿屋里散乱的玩具则显示出,她正处在喜欢假装游戏(Pretend Play)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最丰富。

在完成了洗脸、刷牙、换睡衣等一系列睡前程序之后,妈妈想让小女孩儿乖乖入睡,而小女孩儿则有一大串问题,想跟妈妈聊一聊。从书中这段孩子主导、妈妈响应的亲子对话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孩子入睡前的两个重要的心理需求,也就是小女孩儿在对话中,一直在做的两件事:确认安全感,释放想象力。

无论是睡前阅读、讲故事、唱催眠曲,还是漫无边际地聊天,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都是孩子重要的情感需要。孩子必须确认:虽然夜里妈妈不在自己身边,但需要时她随时会出现。孩子也必须确认:房间里的一切都是安全的,没有陌生的东西藏在这里,而自己熟悉的一切,玩具、小动物、伙伴、亲人,甚至是太阳、月亮、星星,全都陪着自己,一起安静地睡着了。还记得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名著《晚安,月亮》吗?小兔子一定要在睡前和房间里的各种东西一一道晚安,甚至包括“光线”和“所有的声音”。

在《所有人都要睡觉吗?》中,小女孩儿问妈妈:太阳有没有爸爸妈妈?太阳的爸爸妈妈会给他讲睡前故事吗?早上太阳会不会亲亲月亮,温柔地叫醒她?早上妈妈会不会用一个亲亲、几个温暖的拥抱把自己叫醒?……这都是她在向妈妈寻求安全感的确认。书中的妈妈不仅一一给予孩子肯定的回答,还用温馨甜蜜的话语,给孩子描绘出一幅万事万物都安详入睡的温馨画面。我们看看妈妈对女儿的称呼,短短一段对话中,一共出现了七个昵称:小宝贝、小机灵、小不点、小开心果、小兔子、小甜心、小乌龟。每一个昵称都充满爱与欣赏,将孩子的心灵之杯蓄得满满的。

本书中这段天马行空的睡前亲子对话,还反映出了小朋友们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只要孩子一刻没有睡着,他头脑中的想象力风暴就一刻不会停歇。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在想象力方面,孩子算得上我们的老师了,我们要跟上孩子的节奏,能跟他聊到一起,就需要不断拓展我们的思维边际,让我们的头脑更加Open。“所有人都要睡觉吗?”,孩子概念中的“人”,就和我们的定义不一样。不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是“人”,动物、植物,甚至太阳、月亮、行星,也在“所有人”的范畴之内,都有必要关心一下,他们如何睡觉的问题。

本书中的这位妈妈,在想象力方面就很有造诣。她非常了解女儿的思维方式,对女儿抛过来的或拟人、或比喻、或夸张、或无厘头的种种“邪门儿”问题,都能一一接招儿,而且还能在发散之后又巧妙聚拢,绕回到睡觉这件事情上来。还记得我们都和孩子一起读过的名著《猜猜我有多爱你》吗?在那个故事中,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关于彼此之间爱有多深的对话,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比喻。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合作创造出了“爱你,从这里到月亮,再从月亮回到这里”如此诗意的表达。本书中妈妈和小女儿的你一言我一语,则迸发出了“太阳穿睡衣”、“月亮蹬被子”这样天真浪漫的想象。

在本书的结尾,妈妈聊着聊着,自己忍不住躺在女儿的小床上睡着了,而小女儿在确认“所有人”都睡了,连妈妈都睡着了之后,如愿地成为了“不睡觉世界冠军”。作者幽默的笔调,既满足了小读者的欲望,又能引起家长的共鸣。

在了解了孩子在睡觉前的心理需求之后,要让孩子放心地入睡,我们不妨巧用一些小招数。首先,最初分房睡的阶段,不妨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孩子有一个“情感安慰品”,比如本书中小女孩儿不离手的毛绒玩具狗,就是她的情感安慰品。第二,不妨在语言上使用一些小技术,不要说“你困了”,可以说“我困了”,避免陷入“到底困还是不困”的辩论;不要说“你该睡觉了”,可以说“你该休息了”,让孩子放松戒备,困意自然就会占据上风。第三,要在孩子还醒着的时候就关灯离开他的房间,留他一个人独立入睡,这样当他夜里醒来时,就不会有妈妈消失了的恐慌和上当的感觉。

要让睡前的时间,变成快乐温馨的亲子时光,除了程序化的活动安排,除了一本好书,我们也别忘了孩子的安全感需求和想象力特点。一段饱含安全感、富有想象力的对话,可能是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爱的催眠曲”。 


《所有人都要睡觉吗?》,文图[法]奥黛·普斯耶,翻译刘春艳,奇想国2019年8月出版。

请输入标题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安全感是我的“被子”,想象力是我的“枕头”——《所有人都要睡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