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座上的童年——《蓝马和苍鹰》
今天讲故事之前,我先考大家几个北京话里的词汇,看看大家知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和来历——“二等”、“拿龙”、“大撒把”、“掉链子”。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几个北京话的土语词汇,都不是特别老,它们都来源于一样交通工具——自行车。“二等”,指的是自行车的后货架子,我们骑车带人的时候,坐在后面的小伙伴儿,坐的就是“二等”。以前北京孩子见面打招呼,“你怎么来的?”“我坐二等来的。”就是说别人骑自行车把他捎来的。“我腿儿着来的。”就是走路来的。“我坐11路来的。”可不是坐的公共汽车,11路还是两条腿走着的意思。

“拿龙”,是修理自行车的一种技术。用一个圆形的卡子,调整自行车条的松紧,把太松的车条上紧,使变形的轮圈恢复正圆。“拿龙”的引申义就是要修理别人,教训别人,扳别人的毛病。“大撒把”是骑自行车炫技的一种,就是双手不扶车把,还能让车保持平衡,技术高超的还能巧用腰部的力量,让车拐弯。“大撒把”的引申义,就是完全放手不管,任凭事情自然发展。“掉链子”很容易理解,就是自行车的链条掉了,没法骑了。“掉链子”的引申义,我们在口头语中经常使用,就是指某人不靠谱,不守信用,或者能力不济,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如同破自行车,使劲一蹬,链子就掉了。

我们国家曾经号称“自行车王国”,倒回去二十来年,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自行车是人们最主流的交通方式之一,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文化也是时代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自行车是家里的资产之一,曾经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那个时代衡量家庭是否小康的标准。又如,存自行车曾经是个麻烦事,楼道里到处都是不知谁家的破自行车,还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职业——看车人。再如,学习骑自行车,是每个孩子成长中都必须学习的技能,而骑车的技术又是十来岁的臭小子们显摆的本钱之一。还如,偷自行车一度成了难以根除的社会顽疾,偷车——修车——卖二手车甚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坐在爸爸妈妈的自行车前座或后座上,靠着爸爸妈妈的后背或前胸,有时下雨罩在大雨衣里,有时困了靠着大人的脊背睡着了,这是一代人共同的童年温馨记忆……

儿时的猴叔,也曾是一个骑在自行车上的疯小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从爷爷奶奶家搬到了父母家,离小学有4、5公里的距离,那一带当时还挺偏僻,没有公交车。于是我就开始了骑自行车的时代。每天早晨骑车半个小时左右去上学,放学时天黑了,有段河边的小路没有路灯,真的挺考验小猴叔的胆量的。一开始妈妈还不放心,骑着自行车陪我一起走,但我可不希望有大人保护,于是就蹬得飞快,把妈妈甩的远远的。后来妈妈索性也用不着保护我了。

到了初中,骑自行车成了同学们主流的交通方式,一路同行的小伙伴也多了。那些家近走着回家的同学,反倒极为羡慕我们这些家远骑车的,胯下有宝马,裹着风呼啸而去,潇洒极了。几个同学一路谈天说地,编段子、唱歌、聊八卦,骑车的这段时间成为了中学生的社交场合。当然了,那时也会曾经盼望着在上学路上偶遇班上的漂亮女生,能跟人家聊上一道儿……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不愉快的事情,某一天上初二的我,有点迟到了,怕被扣分,就没有把车骑到校园里的存车棚,而是锁在了校门外马路对面的街边。中午放学出来时,怎么也找不到我的自行车了。这可把我急坏了,在周边的楼群里一圈一圈跑着,犄角旮旯都跑遍了,也不见我的自行车的踪影。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产生一种嫉恶如仇的感觉,恨不得逮住那个偷自行车的贼,咬下几块肉来才解气。

后来我的骑自行车生涯中,还有过若干次丢自行车的经历,当然,我一次也没有逮住偷车人。别说,还有一次真“逮”住了,不过是很奇葩的一段故事。上大一时,我们在昌平园,校园不大,但我们一些同学还是很得瑟地搞来自行车,跟校园里骑车,周末还骑车去昌平区或十三陵玩。一次在主楼上完自习,想回宿舍,到车棚里却没找到自行车。这么小的昌平园,还有人敢偷自行车?我气鼓鼓地走回宿舍,却见我的自行车好好地锁在楼底下。我赶紧掏出钥匙,打开车锁,骑回了主楼。
等我回到自习室,没过多会儿,两个法学院的男生风风火火地跑进来,跟一个法学院的女生说:“坏了坏了,我们把你自行车弄丢了!”“怎么丢的?”“不知被谁偷了!就在宿舍楼底下,五分钟不到,竟然没了!”我脑中灵光一闪,过去接过了他们的话茬儿,才搞明白全过程。两个男生想回宿舍,跟女生借自行车。拿着钥匙到车棚,按照女生的描述,找到了一辆自行车,捅咕半天才打开车锁,其实那就是我的车。回到宿舍楼锁上车上楼,正好我到了,就把车骑回来了。跟他们仨一聊,原来他们也都是北京孩子,经过这次误会,我们几个还成朋友了。那个时代的自行车锁确实不保险,你随便拿把钥匙,捅咕十辆自行车,背不住就能打开一把锁。

自行车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和青年回忆,多少孩子坐在“二等”上一年年长大,多少懵懂的花季男女,就在肩并肩骑车的故事中学会了浪漫,读懂了离合聚散。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也把具有时代特点的自行车和孩子的故事,创作成了绘本,用以纪念自己的童年,永远地留住那段历史,供后来的孩子们艳羡。

这本书名叫《蓝马和苍鹰》,文字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梅子涵。一个十三岁的小男生儿,成天穿着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蓝色带白道儿的运动服。他妈妈买了辆自行车,打算每天骑车去工厂上班,但车技不熟练,上车需要人扶一把,骑起来摇摇晃晃的,碰见大汽车还会害怕。小男孩儿像个男子汉,每天跑步护送妈妈骑车上班下班,回到楼下,他还要用自己稚嫩却比妈妈有力的肩膀,把自行车从一楼扛到五楼。

每天早晚两趟长跑,小男孩儿练出了非凡的脚力,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崭露头角。他觉得自己像匹自由的蓝色小马,而在同班女生的眼里,他跑步的姿势仿佛振翅起飞的苍鹰……真实的母子之爱,朦胧的同学情愫,充满时代特色的故事,写意的画面如同留住时光的照相机,文字和画面都是淡淡如水,不事雕琢,如同一曲古老的民歌,从很远的地方随风飘来,时断时续。一架自行车,如何改变了一个少年,就如同一辆辆自行车,谱写了我们共同的时代,编织了我们共同的青春。

《蓝马和苍鹰》,梅子涵著,贵图子绘,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车座上的童年——《蓝马和苍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