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们千奇百怪的习性,人们是怎么知道的?——《了不起的动物》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动物,因为动物界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当我们去动物园的时候,除了看动物和拍照之外,如果再认真读读每种动物的介绍,我们会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大熊猫每天要用12个小时来吃鲜嫩的竹子枝叶;犀牛喜欢在泥塘里泡澡,沾上一身的泥巴,可以免受太阳的暴晒和蚊虫的叮咬;考拉只吃按树叶,不喝水,每天要睡18个小时……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笼子里的动物,有的总是在睡觉(夜行动物),有的一动不动像死了一样(冬眠了),有的总是脏兮兮的(犀牛、大象、河马)。

当我们看《动物世界》、《自然传奇》这类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时,还能了解到更多野生动物的千奇百怪的习性。比如:成群的角马渡过遍布鳄鱼的河流时,会有一些老弱病残的角马先下水,主动牺牲;穿山甲会故意张开鳞片,让蚂蚁们爬进来,吃掉鳞片上掉下来的残渣,再收起鳞片,夹死这些蚂蚁,到河水中冲干净;迁徙中的白鹳,能一边飞行一边睡觉,而火烈鸟金鸡独立的姿势睡觉时,不用醒来就能换腿……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各种野生动物有趣的习性、生存技能,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生物学意义,我们人类是怎么知道的呢?科学家们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说起来也并不复杂,只是很耗工夫,我简单地给大家归纳一下,主要有四个方法——观察、记录,推断、实验。
1
先说观察。研究野生动物的科学家,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要钻进大山里,奔驰在草原上,漂泊在大海上,潜伏在雨林中,冒着一定的危险寻找某种动物的种群。找到之后,还要观察它们的行为。比如,观察灵长目动物的社会行为就是生物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我曾见过几位在广西研究白头叶猴的科学家,他们要长期跟踪一个猴群,每天早上猴子们去哪里吃树叶,他们就去哪里盯着。他们不仅能区分猴王、成年母猴、亚成体和幼崽,还要分得清每一只猴子是谁,都给它们起上名字。然后通过梳理、游戏、进食、交配、抵御外敌等行为,了解猴子家族中的长幼尊卑地位关系,搞懂猴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明白猴群的生存逻辑。

猴叔还听说过一个故事。上面我们提到的角马过河,一些老弱病残的角马会先跳进河里,吸引饥饿的鳄鱼,用自我牺牲的方式,让家族中更多成年和幼年的角马能够安全地渡河迁徙。最初,科学家们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于是得出结论:角马有利他主义行为。后来,科学家们对角马群渡河的过程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老弱病残的角马,并不是主动走到马群最前面,自愿下河喂鳄鱼的,而是被其它强壮的成年角马们推推搡搡,挤下去的!科学家们才明白,并不是老角马有利他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是整个角马家族出于最大化传递遗传基因的目的,抛弃了那些已经失去繁殖能力的老角马。
2
第二是记录。记录,就要使用工具,比如用地图和GPS标明发现兽迹的地点,用照相机和摄像机拍摄动物个体,安装无线追踪器跟踪动物的活动轨迹等等。当研究森林中的大中型野生动物时,研究者们更多地并不是像狗仔队那样用长焦镜头潜伏偷拍,而是使用红外相机这个神器。红外相机的原理是用红外线捕捉运动物体,一旦有动物经过镜头前,相机会自动摄像或摄影。工作人员将红外相机安装在兽径、水源地、巢穴等地方,过几天再去回收,就能拍摄到野生动物的身影,还不会对它们形成干扰。

有一种记录,非常有技术含量,那就是记录鸟类的迁徙。对于鹳、鹤、雕等大型鸟类,可以使用无线电追踪的方法来记录。无线电追踪通过安放在鸟类身上的一具无线电信号发射机来精确定位鸟类的位置,从而可以绘制出鸟类迁徙的路线。目前保持无线电追踪世界记录的是一只名叫Donna的白鹳,它于1999年被套上卫星定位发报器,直到2005年3月5日在法国南部Calvados的塞纳河口触电线身亡,期间它背负无线电定位器为研究者提供了2033天的重要科学数据。有了对鸟类迁徙的记录,我们才知道,迁徙的鸟有多么了不起。比如北极燕鸥,这种红嘴巴的鸟儿每年都要往返南北两极,飞行距离近2万公里,是鸟类中的长途飞行冠军。通过了解各种鸟类的迁徙路线,我们也能够识别出一些重要的鸟道和迁徙停歇地。要保护候鸟的种群数量,我们就要保护好这些关键地区的生态环境。
3
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科学家们还要根据生物学知识,对于物种的习性做出一些推测和假想。比如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就曾经运用自然选择的理论,对于兰花和昆虫做出过一个著名的推测。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之间会一起进化。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长着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11.5英寸的细管,只有底部1.5英寸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10到11英寸长!”当时的人们,都将达尔文的推测当成天方夜谭,不屑一顾。直到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彗星兰的产地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的大型天蛾。为纪念达尔文的先见之明,这种天蛾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这个推断已过了41年。
4
对于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的数据,仍然搞不清楚的动物行为,科学家们还会采用实验的方法。所谓实验,简单地说就是控制变量。实验并不是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对于野生动物的研究,也可以在野外进行一些实验。比如,我们都知道鸟类的蛋外观上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纯色的,一种是有斑点的。居住在洞穴中的鸟类,蛋壳就是普通的白色,因为没有捕食鸟类能看到它们的巢。在旷野筑巢孵蛋的鸟类,往往蛋壳上面有灰褐色的斑点,这很容易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会被天敌看见,知道这个巢里有刚出壳的雏鸟。

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叫廷伯根,他在野外研究一种红嘴鸥时发现:雏鸟出壳后,鸟妈妈总是用嘴仔细地把蛋壳碎片翻过来,有斑点的那面朝上,而洁白的蛋壳里面则朝下。廷伯根一开始不明白雌性红嘴鸥为什么都有这种行为。于是他做了个小实验——当雌鸟飞离鸟巢后,他爬了上去,把雌鸟扣好的蛋壳,一片片又翻了过来,变成了洁白的一面朝上。然后蹲在附近等着看会发生什么。没过多久,天空中飞过来几只猛禽,盘旋在红嘴鸥巢的上空,跃跃欲试。果然是蛋壳白色的一面更显眼,引起了天敌们的注意,知道这个巢里有雏鸟了。

通过观察、记录,推断和实验,科学家们揭示了野生动物千奇百怪的习性和生存竞争的秘诀。接下来,又一些有趣的大人登场了,他们就是科普作家和插画家。他们通过知识加工和艺术创作,将野生动物有趣的知识和故事,变成了知识丰富又生动鲜活的绘本,这是小读者们自然教育最好的启蒙读物。
最近猴叔就看到一套此类绘本——《了不起的动物》。这套书一共三本,分别是《谁整天都在吃东西》,讲了动物们形形色色的进食习惯;《谁用蚂蚁来洗澡》,讲了动物们洗澡的趣事,有的动物是为了洗干净,有的却是要越洗越脏;《谁会边飞边睡觉》,讲了动物们睡眠的趣事。通过阅读绘本,发现动物世界的神奇,从此对自然萌发兴趣,说不定一位小小达尔文,就是从阅读自然科普绘本起步的呢。

《了不起的动物》,[美]史蒂夫·詹金斯,[美]罗宾·佩吉著,翻译静博。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顺便再插播一下,如果孩子们通过自然科普读物的阅读,对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产生了兴趣,希望能在知识上进阶,能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和体验,近距离接触从事自然保护和生物研究的科学家,有什么渠道呢?不妨参与一下猴叔组织的暑期生态研学营吧?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动物们千奇百怪的习性,人们是怎么知道的?——《了不起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