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叔:向小猪佩奇一家学习高质量陪伴
撰稿:猴叔、孙杨
转自:腾讯育儿《100分父母》
《小猪佩奇》近年来风靡全球,不仅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很多大朋友也成为了这只粉粉的可爱小猪的粉丝。佩奇一家一起度假、一起解决生活里的各种“小状况”、一起分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对于小朋友来说,佩奇是伙伴,把“伙伴”带给大家的幕后翻译者被小朋友称呼为“猴叔”。在《小猪佩奇主题绘本》的译者“猴叔”圣孙鹏眼中,佩奇一家是亲子关系的榜样,是中国父母的良药。

01 “退一步”,做观察者,了解孩子最真实的需求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小猪佩奇,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伙伴。优秀的图画书也好,卡通片也好,里面的人物,在小朋友看来,都是他们的小伙伴。小朋友喜欢这个伙伴,喜欢这个伙伴的故事和陪伴,就这么简单。
幼儿喜欢动画片和里面的角色,很容易产生代入感,把自己当做是动画片的角色,或把动画片里的场景带入自己的生活。这些角色的举止言谈、认同的道理,都能明显地对孩子发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很多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尖叫,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家长没有了解到孩子们的真实需求。“置之不理”任其哭闹并非上策,让很多新手父母惆怅的“熊孩子行为”小小的绘本就能发挥大大的作用。巧用孩子喜欢的角色作示范,能成为大人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的一样“神器”。
我们知道,佩奇是一个4岁大的小女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会开始表现出有点叛逆,或者说逆反心理,大人说往东,她偏要往西,大人说不的事情,她偏要试试。
这其实是源于孩子们的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要求实现自我意志,要求行动自由,反抗父母控制,要求大人认同“我长大了”的“成熟感”和“我很能干”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此类需求不被父母认同,其行为不被父母接纳,他们就会反抗。
比如《佩奇去超市》里面,猪爸爸把乔治抱进了购物车,佩奇问她能不能坐购物车,猪爸爸笑着说:“你个子太大了,佩奇。”
如果就此打住,说不定小朋友就会因为失望而不高兴,大人再劈头盖脸地训几句,不愉快就开始了,我们看聪明的猪爸爸是怎么做的:
猪爸爸话锋一转说:“不过我需要你帮忙买东西。”小宝宝可以坐在购物车里,大宝宝可以帮忙买东西。巧妙利用佩奇“我很能干”“我是大孩子”的心理,让她将注意力放在帮大人选择商品上,而不是和小弟弟抢着坐购物车。

猴叔家也有生动的例子,《小猪佩奇》第一辑中的《看牙医》,在读这本书时,猴儿子才不到4岁。
他看到佩奇和乔治都去看牙医,觉得好玩,说:“爸爸,我也想看牙医。”
猴叔赶紧说:“好啊好啊”。
看完之后,猴儿子说:“我想得到牙医的表扬。”
猴叔:“那你就得每天好好刷牙呀”。
结果,那天破天荒的,猴儿子第一次自觉主动地、认认真真地自己刷了牙。

猴叔说,父母应该放下架子,先做观察者、倾听者,忍住出手干预孩子的冲动,让孩子主动去探索那些他们好奇的事物。
02 “进一步”,做陪伴者,像佩奇一家一样成为孩子的伙伴
为什么猴叔说佩奇一家是亲子关系的榜样呢?大多数父母总报着“要教孩子点什么”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其实是在做减法,它让孩子的初心还没展现就消失了。我们看看佩奇一家的相处模式,猪爸猪妈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伙伴。
1.认识并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佩奇这个四岁的小女生,友善、乐观、充满好奇心,有一点点骄傲,和一点点臭美,爱逞点小能。而乔治呢,年龄小,走到哪儿都要抱着他的恐龙先生。
大家发现没有,2岁左右的乔治会说的话其实并不多,还处在蹦单词,并且发音不准的阶段,而且这个小家伙一言不合就会哇哇大哭,飙眼泪。
我们在图画书中看这个哇哇哭的小乔治觉得很可爱,要是生活中,你的两岁宝宝像乔治这样一不顺心就飙眼泪,你是不是能像猪爸爸和猪妈妈那样保持淡定呢?

我们在书中看到,生活中猪爸爸和猪妈妈对佩奇和乔治两个孩子,表现出了高度的接纳和尊重,信任他们,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特别是不会干扰孩子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事情,不会刻意地去教他们如何玩耍,如何学习。
2. 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
拿按时睡觉这件事来说,我们都知道按时睡觉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很重要,但是有时候孩子就是怎么也不愿意睡觉。《晚安,佩奇》中,佩奇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变强了,她会和大人争夺睡前故事的话语权,不让故事结束,反而变得越来越热闹。

智慧的猪妈妈请佩奇乖乖躺好,用小小的声音、轻柔的语调来讲故事。果然,不知不觉中,佩奇把自己和乔治都讲睡着了。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智慧的猪妈妈并没有和孩子“斗争”,她的做法既不是强硬地下命令,也不是死板地立规矩,而是顺势引导,满足了佩奇讲故事的愿望,还成功地把她和乔治都讲睡着了。
3.要在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同时,启发孩子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当下,有很多人埋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自我中心,认为大人对他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那么,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父母有教他们爱和感恩吗?有给他们关爱父母的机会吗?没错!付出爱也是要学习的。
在《猪妈妈的生日》这个故事里,猪爸爸带着佩奇和乔治一起给猪妈妈准备生日惊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孩子懂得感恩的过程。其实根本不用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聪明才智来为妈妈准备生日惊喜,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爱的表达。
我们看到了《兔子小姐请假》中,“劳动模范”兔子小姐意外受伤,佩奇和小伙伴们承担起照料她的任务。孩子们一旦懂得了欣赏别人,感谢别人,关爱别人,就会完成从“小怪兽”,到绅士和淑女的跨越的。
03 “停一步”,做学习者,享受亲子共读的专属时光
有了孩子之后,确实有很多让父母感到头疼、无奈、沮丧的时刻,有时也的确有在和孩子比拼耐心的感觉,但随着自己心态的转变,特别是随着功利心的消退和欣赏孩子能力的提升,猴叔也越来越能感觉到亲子相处的快乐与收获。
即便每天工作很忙很累,每天睡前,猴叔都坚持陪猴儿子一起阅读20-25分钟。这个每天晚上的温馨活动,是父子双方共同享受、共同成长的专属时光。在这个过程中,猴叔在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本真、真实和真诚。
走近绘本世界,一段共读时光,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同时也是给给父母的温暖治愈。渐渐地,猴叔开始建立自媒体——“猴叔讲绘本”。这里没有广告,没有软文,没有转发或拼凑的快餐文章,每一篇都是“猴叔”原创的导读。
一篇篇导读的背后,始终贯穿着“猴叔”的理念与追求。不妄言教育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是给孩子讲书,而是和他一起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向我们学习,我们也向孩子学习,我们和孩子一起向书籍学习;亲子阅读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一些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为孩子构筑漫长人生中的心灵港湾……

这些闪光的理念,都是借着一本本图画书的具体赏析与解读,熔炼归纳出来的。前段时间网上集体吐槽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故事误导儿童。
在猴叔看来,这是民间童话和作家童话的差异性。民间童话故事大多是民间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具有历史阶段性;而作家童话文笔相对流畅优美。在现在各种排行榜充斥的年代,要怎样选择适合孩子的读物呢?
猴叔选绘本一定会选择孩子喜欢的。形式上有创新,内容上要契合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育阶段。有些绘本作品,我们看到介绍,听到别的读者的好评,或了解了作家的相关知识,于是买来给孩子讲,但孩子却完全没有感觉。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孩子可能还没到理解这本书的阶段,放在书架上,说不定过些时间,孩子自己就会对它产生兴趣。亲子阅读,也需要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书。
有一本很经典的图画书叫《晚安,月亮》,这本书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克雷门·赫德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这本书在诞生后的20多年里,都处在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没有引起太多读者的注意。但在它出版20多年后,忽然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并且销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因为很多儿时听爸爸妈妈讲过这本书的小读者,为人父母后又忽然回想起了这本书,才买来给孩子讲,而又一代的孩子长大成人,还会想起那些温馨话语和奇妙的画境。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大人实在看不出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但却能如此地深入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甜蜜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有网友说:“跟着猴叔读绘本,发现这些绘本简直就是给我们家长写的”;“即使年逾不惑,孩子也大了,看猴叔讲绘本,依然是一种享受、一种领悟”;“猴叔的解读有时比原书本身更饱含深情,治愈系!”
我们的满足感,不应建立在孩子样样都比别人强,学习成绩拔尖,某些方面很有天赋的基础上,而应更多地来源于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的热情与坚持,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敢于迎接新挑战的勇气,以及善良友爱的心地。
“你有家财万贯,不如我有故事妈妈。”猴叔再加上半句——“最好还有一个和我一起读书的爸爸。”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猴叔:向小猪佩奇一家学习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