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里有白鳍豚吗?”
先考小读者们几个关于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的问题啊:西藏有藏羚羊吗?四川有大熊猫吗?东北有东北虎吗?长江里有白鳍豚吗?

青藏高原上生活的高原精灵藏羚羊,一度由于栖息地缩小和人为偷猎的影响,濒临灭绝,90年代一度下降到只有5万-7.5万头左右,经过多个保护区的设立和藏区人民反盗猎的斗争,近年来种群数目有所恢复,达到了30万头以上。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地区海拔为1400米—3600米之间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中。受栖息地破碎化的影响,一度走到灭绝边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依靠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支持,多个保护区建立起来,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野生大熊猫有1864只,这比低谷时期1985年到1988年的1114只增加了750只,也从濒危降为易危。

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受到森林砍伐和盗猎的影响,近百年来数量急剧下降。1999年,国际调查队在黑龙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从建国初期的400多只已下降至当时的5-7只。所幸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虎种群有所恢复,过去50年俄罗斯的东北虎数量增长了十几倍,达到创纪录的400-500只。

白鳍豚的命运就没那么幸运了。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美人鱼”。。在20世纪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鳍豚的踪影,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第三大河,拥有极为丰富的生态资源。长江及其支流是几种珍惜物种的栖息地,除了白鳍豚,还有同为鲸类的江豚,还有中华鲟、白鲟、扬子鳄等。但随着人类活动对母亲河索取的越来越多,对母亲河原始面貌的改变越来越多,长江不再是各种水生动物的乐园,反而成了众多濒危物种永远的坟墓。

首先是筑坝。基于防洪、航运和发电的考虑,我们不断地在长江上截流筑坝,修建水库。水体被剪断,导致一些需要溯游产卵的大型鱼类,比如中华鲟,无法沿江而上了。除水利工程外其他各种涉水工程也会改变水文地质环境。第二就是过渡捕捞,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捕捞技术的升级,人们使用电捕鱼等方式,无差别地捕捞成年鱼类和鱼苗,导致鱼类密度下降,作为顶级消费者的豚类和鲟鱼受到的影响最大。第三是航运,长江航运繁忙,船只噪音污染危害豚类的声呐系统,螺旋桨直接带来致命伤害。还有一点影响最根本的,就是污染物排放,除了船舶排放污油污水外,长江沿线无数的排污口向母亲河里倾倒着有毒有害的污染物,严重破坏了长江的水体……

我们知道,每个物种都是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才进化而成的,它们的基因中都藏着许多生存进化的智慧。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物种正在加速灭绝。一个物种一旦在野外灭绝,它的基因进化演变也就永久地终止了,无论是我们在动物园里人工饲养,还是在实验室里克隆,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上的意义都已消失了,留下的不过是死了的或活着的基因标本而已。

一种濒危动物的灭绝,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最后一个家族是如何日渐凋敝的,最后一个家庭是如何妻离子散的,最后一头个体是如何孤独地到处寻找同类而不遇的,这其中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比如白鳍豚,最后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琪琪”,在武汉200平米的水池里生活了22年,2002年它告别了世界,给人们留下了白鳍豚这个物种最后一个美丽的身影。而在这期间和此后,长江上还间或出现着渔民遇到白鳍豚的虚无缥缈的传言,甚至是朦朦胧胧的照片。野外究竟还有没有白鳍豚,这种物种会不会还有死而复生的机会?

作家吕飞想本来是一枚理工女,出生在离长江很远很远的黑龙江畔。受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这个故事的感染,她产生了写一部作品,来为白鳍豚立传,为白鳍豚谱写一曲挽歌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本环保主题小说《长江里有白鳍豚》。这部小说以生活中长江边的渔民长兴的人生为线索,讲述了从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白鳍豚从江上常见,到相见日稀,直到再也看不见的过程。

长兴儿时一次溺水,竟被白鳍豚所救,从此他与白鳍豚结下了缘分。他学会了模仿白鳍豚的鸣叫,一家三口白鳍豚还会帮助他打鱼。长兴一生都反对捕捉白鳍豚,还有江豚和中华鲟,也和贪婪的新一代渔民斗争着。但长江上有多少张绝户网,有多少条电打鱼船,有多少个炸山填江的施工场地,有多少条日夜不息的大船……长兴一个人,以及少数生态研究和水生物保护工作者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了,他们眼看着白鳍豚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亿万年且智力极高的物种,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永远地灭绝了。

拿到这本书后,我几乎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以往,我读过关于大熊猫的纪实报告《熊猫虎子》,也听说过藏羚羊、金丝猴、普氏野马等很多濒危动物的故事,也走过几个自然保护区。这本《长江里有白鳍豚》的格调哀而不伤,叙事平实又充满真情实感,特别适合孩子们阅读,也能启发孩子们对于生态的关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各位小读者,如果你也看过类似的自然保护主题的作品,你也喜欢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这类珍稀动物,不希望看到它们一个个在地球上消失的话,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能为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做点什么呢?

首先,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不吃野生动物为原料的食品,比如鱼翅等,也告诉爸爸妈妈不买动物制品,如象牙、犀牛角、虎骨、皮毛制品等,也尽量不要去买票看动物表演,比如海豚表演。第二,我们要减少我们自己对于物质的过渡消费。比如我们要懂得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纸张,绿色出行等等。第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支持一些与自然保护有关的项目,比如到保护区参加生态旅游,购买保护区周边地区生产的农牧产品等。

为什么要鼓励大家这么做呢?因为我们的同胞也有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希望过上小康的生活,后辈子孙幸福快乐。但建立保护区,不让人们进山砍柴、采药、捕猎、开荒,客观上限制了周边人们的生存资源。为了让周边的社区居民理解和支持保护区的工作,我们就要给他们一些补偿。比如引导他们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从事手工业生产,兴建环保工厂吸纳就业,或是开发生态旅游等。我们购买保护区周边出产的农牧、手工产品,到保护区周边去旅游,就是给这里的人民贡献了经济收入,也就是为保护区里的野生动植物贡献了我们的一份力量。

今年夏天,猴叔很可能会组织一个走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主题研学营,欢迎各位大读者、小读者们关注并支持。到时候,我们一起走进保护区,走近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家们,一起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人类的各种动植物邻居们。

《长江里有白鳍豚》,作者吕飞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长江里有白鳍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