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科学家,今天在读什么书?——刘慈欣《第三年次拯救未来世界》
猴叔一直有一个人生遗憾,就是学了文科而不是理科。当年上高中时,我很喜欢物理,但是化学成绩很一般,而历史和政治都还凑和,出于应对高考的竞争策略分析,我选择了上文科班,也从此失去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那一点点的人生可能性。

其实儿时的我,对科学还是挺有兴趣的。到现在我都忘不了我的两次“人生第一”:我独立阅读的第一本字书,是一本翻译自美国的科普读物,名叫《航天飞机》;我参加的第一次夏令营,是一个科学主题的夏令营,名叫“高士奇科普夏令营”。上小学时,学校曾经请来一位科学家给全校学生讲课,当时我们坐在大操场上,我还依稀记得科学家的两句话,带给了我最初的对科学的美好印象。他说:“什么是科学发明?就是把本来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什么是科学发现?就是用大家都没想到的道理去解释大家都能见到的现象……”

其实,我已经很难确定,这两句颇有哲理的话,是我三十来年一直记在心里的,还是后来我自己在回忆中杜撰的。但现在想来,我忽然有一个感悟——“把本来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用大家都没想到的道理去解释大家都能见到的现象”,这两件事,除了科学家,仿佛小孩子们也很擅长啊!小朋友们经常会用非正常的方式来玩儿身边的各种物品,也经常会冒出一些不符合大人的逻辑却有很有妙趣的童言童语。这两件事背后,似乎有着一个共同的基因,就是想象力。想象力,这恰恰是一个在我们的人生中,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衰减的能力。

在物理学届有一个神奇的现象,一位物理学家,如果在35岁之前,还没有提出自己的学术假说并轰动世界,可能这辈子就再也没机会了,因为大多数物理学大师的学术成就,都是在35岁之前创造的。比如,爱因斯坦提出E=MC2时26岁,理查德·费曼提出量子电动力学新规则时30岁,霍金提出黑洞蒸发理论时32岁,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时34岁……我猜,说不定这个现象也与人们的想象力衰减相关,科学发现可能是一个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创造性工作。

除了科学家,还有另外一个高度依赖想象力的职业,你可能也猜到了,没错,就是作家,特别是写小说和儿童文学的作家。那么,根据“把本来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的科学发明公式,我们把“科学家”和“小说家”这两个不相关的事物加在一起,看看会有什么产出?或许,科学家+小说家可以约等于——“科幻小说作家”。

今年的春节贺岁档期,科幻小说家刘慈欣老师大大地刷了一轮流量。两部票房最火爆的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他的小说,《疯狂的外星人》他是编剧之一。特别是《流浪地球》,原作除了带地球脱离太阳系的超凡想象力,其实颇有黑色幽默的讽刺意味,改编成电影后,融合“厉害了,我的国”式的主旋律影片加关于太阳系的科普影片与一身,树立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坐标。

对于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小读者而言,最初阅读的书籍,很可能在他们心灵深处激发出震荡和共鸣,长久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引发他们对某个门类的知识和科学的兴趣,说不定就能影响未来的求学选择和人生道路。孩子读一些高品质的适合少年儿童的科幻类文学作品,也能让他们对自然科学萌发兴趣,将视野投向宏观的宇宙和微观的粒子,琢磨万事万物之间的奇妙联系,思索人类当前的危机和未来的去向。

最近,我就读到了刘慈欣老师出版的一本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科幻小说集《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三次拯救未来世界》。对于小读者而言,刘慈欣老师的故事中最有营养的,大概是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的硬核部分比较靠谱;二是主题指向的现实问题并不虚妄。

比如清洁能源问题,就是我们当下最关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中枢。大家都知道,煤炭是储量丰富的化石能源,但燃烧煤炭大量产生污染物。天然气的燃烧就相对干净。既然煤炭的主要成分是C,水是H2O,有没有可能让煤与水发声化学反应,变成天然气CH4呢?这其实就是近几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煤制气项目。但煤制气本身要先采煤,在地面上制气,避免不了地下采掘,又会大量消耗水,并产生大量废水排放。刘慈欣老师在《地火》这篇小说中,设想了一种地下控制燃烧汽化煤技术,这种技术在120年后成为了人们开采化石能源的主流,但小说着笔的却是在这种技术第一次投入工业化实验时,引发的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比如环境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我国中西部很多干旱地区,降雨量不够怎么能变成绿水青山呢?在《圆圆的肥皂泡》这篇小说中,刘慈欣从小朋友们吹的肥皂泡泡中得到灵感,他设想有一种超级轻薄又坚韧的膜材料,类似肥皂泡,或者类似石墨烯。从东南沿海的海面上获取湿润的空气,吹成大泡泡,一路随着东南风吹到大西北,再把它弄破,让湿润的空气变成甘霖,滋润干涸的大地……

比如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等等,都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月夜》这篇很短的小说中,刘慈欣让时光在当下和未来110多年后的区间内,反复穿梭了好几次。他频繁地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设想:用土地单晶硅化发电技术取代燃烧化石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用超深钻井技术获取地球内部的电流,以取代破坏地表的光伏发电。但每次他都否定了自己的设想,因为这会给地球带来更大的灾难。在惊心动魄的一个月夜过去之后,什么都没有发生,人类继续开采着化石能源……

读完了刘慈欣老师的这部小说集,我想对儿时就形成的,关于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的概括,做一个小小的升级。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用升级认知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让人类与整个宇宙相处得更加和谐。在鱼龙混杂的科幻小说领域,刘慈欣老师的这本书,是我们可以放心交给孩子们阅读的。

《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第三次拯救未来世界》,作者刘慈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明天的科学家,今天在读什么书?——刘慈欣《第三年次拯救未来世界》